近期以來,外國等地相繼發生大規模蝗災,并有新聞稱,根據推測,将有“飛蝗進入我國境内”,但是衆多網友似乎對此并不擔心,甚至很多人都已經拿出碗筷,準備來赴一次盛大的“蝗蟲宴”了,聲稱“隻要蝗蟲敢飛來,定然令其有去無回”。此時問題來了,光是靠着中國的“吃貨”們,真的能消滅蝗災嗎?吃蝗蟲又必須要注意哪些問題?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我國是著名的農業大國,在幾千年的辛勤勞作中,古代先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先進的耕種經驗,并将農耕文化推上了世界農業文明的頂峰。限于生産力及科學技術的限制,古人種植莊稼時,必須要“靠天吃飯”,除了要應付洪災與旱災之外,更要面對可怕的蝗災。
我國是蝗災高發國,從古至今的統治者,無不将治蝗工作列為頭等大事,一旦某地發生蝗災,則必然會全力以赴消滅蝗蟲。古語曰“飛蝗過境,赤地千裡”,這句話并沒有一點誇張的成分,蝗蟲群基本可以吃掉所有看到的綠色植物,導緻農民一整年辛苦種植的莊稼顆粒無收。為了能夠徹底消滅蝗害,古人采取了多種方式進行捕殺。
第一種捕殺方式為人工捕殺,利用手工制作的蟲網或漁網,能夠快速有效地捕捉到大批蝗蟲,不過其缺點是覆蓋面小,且浪費大量人力資源。
第二種捕殺方式為焚燒捕殺,其主要方式為聚攏柴火點燃後,利用蝗蟲的趨光性令其自投火海,不過該方法同樣也有效率過低的限制,一旦擴大火焰的面積,就很有可能造成火災,造成更加不可挽回的損失。
第三種方法為活埋捕殺法,該方法也是古人發明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采用挖掘深坑的辦法,将蝗蟲驅趕至坑内掩埋,繼而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此時不少讀者都會提出一個疑問,既然古代蝗蟲泛濫時難以被徹底消滅,且各種莊稼都被毀壞殆盡,那麼為何饑民們不将蝗蟲吃掉填飽肚子呢?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過,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蝗蟲作為一種蛋白質相對豐富的昆蟲,是完全可以作為食物的,但是食用蝗蟲也同樣具備一些風險,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蝗蟲為何會對人體健康有害?我們不妨看看近些年來的一起案例。
2014年2月的一天,杭州市中醫院急診科接待了一位急需搶救的病人,該病人今年30歲,是一位體态較為健碩的男士,而此時的他卻全身水腫,大部分體表皮膚上都出現了紅色疹子,他還含含糊糊地告訴醫生,自己全身發冷,呼吸困難,眼睛前是一片黑暗。
據測量儀顯示結果表明,病人的心率達到了每分鐘120次,血壓則降到了80/40㎜Hg,屬于極度危險的生命體征。值得慶幸的是,經過醫生的全力搶救,病人的生命最終得到了挽救,病人為何生命垂危,原因是他曾吃過一盤“飛黃騰達”,也就是油炸蝗蟲。
據醫生稱,該病人屬于過敏性體質,發病的原因正是源于蝗蟲體内的異性蛋白,大多數人對于異性蛋白不會産生過敏反應,但是一些特殊的人群卻對此非常敏感,一旦大量食用,就很有可能緻命。
說到這裡,不少讀者懸着的心終于放了下來,畢竟自己不是過敏體質,食用蝗蟲肯定無任何大礙,如果蝗蟲群入侵我國,自己憑借一張嘴,就能為消滅“蝗軍”作出應有的貢獻。不過您可别高興的太早,小編告訴您,此次蝗蟲群内的蝗蟲千萬不能吃!不能食用的原因很簡單,問題并不在于單純意義上的異性蛋白過敏,而是因為蝗蟲體内有劇毒。
昆蟲專家們通過近期對蝗蟲的細緻的研究,在對比蝗蟲的卵、若蟲、以及成蟲狀态時,他們驚奇地發現,在成蟲體内富含大量的突變基因,該基因的功能可以将苯丙氨酸轉化為苯乙腈類物質。此類物質的化學性質非常不穩定,一旦蝗蟲遭遇到危險,就會在體内将其水解為劇毒氫氰酸,平日我們捉到蝗蟲時,它們都會從口内吐出帶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黑褐色汁液,其中就包含氫氰酸物質。
值得一提的是,專家還重點地指出,此前我們所食用的蝗蟲,大多都屬于若蟲階段,并且養殖密度并不大。可是一旦蝗災發生,飛蝗的平均密度就會越來越大,以至于蝗蟲在飛行時會相互碰撞,繼而刺激它們開啟“防禦模式”,在體内一直分泌氫氰酸,如此一來,它們體内的毒物儲備量真的有可能緻命。
正因如此,生物學家們并不提倡用“吃”的方式消滅蝗蟲,想要徹底消除蝗蟲災害,還是需要科學的整饬與防治,而人吃蝗蟲,從來都不是“滅蝗”最佳的選項。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