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主要表現為肛門局部腫脹疼痛、反複流膿,而高位複雜性肛瘘是最難治的一種肛瘘,是國際公認的疑難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楊巍教授團隊研發的“對口切開曠置墊棉結合高位松挂線術”等手術方法,是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瘘的特色方案,能顯著降低複發率、減輕并發症、縮短治療周期。其帶領團隊完成的“複雜性肛瘘診療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肛瘘的形成與肛門部位解剖有關:直腸和肛管之間有一圈鋸齒形的環形線,稱為齒狀線。正如抽繩袋束緊時,袋口會形成很多褶皺,齒狀線處的直腸黏膜也形成了許多開口向上的漏鬥狀小窩,稱為肛隐窩。如果人腸胃功能不佳,經常大便稀薄、腹瀉,“髒東西”就會積在肛隐窩中,加之飲食、生活不規律或工作壓力大、熬夜等引起免疫力下降,易發生細菌感染,形成肛周膿腫。肛周膿腫破潰後,就形成了肛瘘。肛瘘由原發病竈(即内口)、位于臀部皮膚上的外口和連接兩者的管道(瘘管)構成。
肛瘘根據數量和位置分别有單純性和複雜性、低位和高位之分。如果肛周膿腫的炎症蔓延、擴展,形成了多個膿腔,遺留2個及以上的内外口和瘘管,稱為複雜性肛瘘。多個瘘管雖然有不同的起止點,但又相連、交彙,就像地鐵的換乘站,很多線路都在此集合。高位複雜性肛瘘位于肛管直腸環上方,瘘管數量多,走行複雜彎曲,約占肛瘘的10%,最難治,存在手術創傷大、愈合過程長、痛苦較大、複發率較高、術後并發症與後遺症多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痛苦。
高位複雜性肛瘘“複雜”在哪裡
人體排便依靠肛門肌肉推動肛管來完成,肛管直腸環是肌肉的“主力軍”,它的收縮、放松能夠控制排便進程,像“水龍頭”一樣起到開關的作用。肛瘘的瘘管在肛門肌肉間穿行,炎症反應會造成肌肉發炎、硬化、纖維化,影響其舒縮功能。同時,高位複雜性肛瘘“跨過”了肛管直腸環,又常涉及較多的肛門括約肌,若要采用一次性切開手術清除病竈,易造成肌肉損傷,導緻患者術後出現大便失禁,甚至要用尿布,無疑更加痛苦。如果手術不到位,僅去除表面病竈,反複流膿問題沒有解決,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不到恢複。
正因為如此,高位複雜性肛瘘表現為“三多一少易複發”的特點:“三多”是手術次數多、治療時間多、花費多;“一少”是功能有所減少,即無論多麼細緻地保護,手術對肛門的功能仍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術前:創造“時機”,精準“偵查”
很多患者急于手術,但若術前炎症重、範圍廣,不僅需要切除較多組織、不容易切幹淨,還容易向周圍蔓延。所以,一定要選擇炎症局限、病竈最小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事半功倍。楊巍教授認為,本病由濕熱下注大腸、蘊阻肛門、氣血凝滞所緻,中藥能夠通過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辨證治療清利濕熱毒邪、調暢氣血,達到消散炎症、減輕臨床症狀的目的,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
對于高位肛瘘,單靠肉眼觀察和手摸,較難精準定位疾病的“根”在何處。術前“偵查”病情,規劃“精準打擊”病竈的方案,影像學檢查是得力的幫手。曙光醫院肛腸科通過與放射科組成診治小組,共同讨論并明确疾病特點、手術方式、磁共振成像原理等,深入挖掘肛瘘内口的位置、到肛門的距離、支管數量等臨床關鍵參數,并發明了撐開後能夠清晰顯影的球囊導管。該技術現已推廣到各大醫院使用。
術中:“十六字訣”指導個性化方案
楊巍教授結合多年診治經驗,針對高位複雜性肛瘘,提出十六字手術原則。
● “常中有變” 肛瘘作為肛腸科的常見病,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複雜性肛瘘瘘管一般形态及走向變化多端,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
● “順勢而為” 治療應順應肛門解剖結構,順應疾病發生、發展、預後的規律。
● “順藤摸瓜” 手術中應順着肛瘘(“藤”)走向的“蛛絲馬迹”,一步一步剝離瘘管,直到找到内口(“瓜”)的位置,一并解決。
● “步步為營” 對于高位複雜性肛瘘不強求一次性根治,就像一個大工程,開工後需要分幾期完成。很多患者非常希望一次性解決問題,但如果“左右開弓”,易造成肛管直腸環斷裂,引起不可逆的肛門失禁。所以,分次手術的個體化方案是較為穩妥的方法,每一次手術均須謹慎、精準,在去除病竈和保護功能之間找到平衡,為下一次治療作鋪墊,逐步推進,變複雜為簡單,在保護肛門功能的前提下治愈肛瘘。
創新術式:“對口切開曠置墊棉結合高位松挂線術”
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瘘,挂線法是臨床常用的經典術式,屬于中醫治療肛瘘的傳統特色療法。該方法是在肛瘘的内、外口之間挂橡皮筋,從外口穿入、内口穿出,兩頭結紮固定。利用挂線的緊箍力,逐漸切開肛瘘,同時肌肉斷端能滋長和粘連,當橡皮筋完全脫落掉下時,肛瘘也完全愈合,有效避免切開肛門括約肌而引起的肛門失禁等并發症。但橡皮筋的牽扯會給患者帶來劇烈疼痛,且緩慢勒割過程仍會損傷肌肉,隻是相對較輕。
楊巍教授在臨床中發現,部分瘘管并不一定要挂斷括約肌,并提出了“對口切開曠置墊棉結合高位松挂線術”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瘘的創新術式,将高位複雜性肛瘘簡化為低位肛瘘和高位瘘管兩部分。
低位肛瘘采用對口切開曠置墊棉法。“對口切開”是指不再整個切開長長的瘘道,而是僅劃兩個切口,當中保留皮橋,變大切口為小切口,縮小創面。雖然這種術式對術後換藥的要求較高,但減少了對肛門結構的破壞,瘢痕也大大縮小(瘢痕沒有彈性,也會給患者帶來體感不适)。“曠置”是不鑿穿瘘管,僅用刮匙刮淨瘘管管壁和炎性組織,再通過中藥腐蝕,令其慢慢填塞、長實即可。結合中醫傳統的“墊棉”法,加壓包紮,促進排膿,加速創面愈合,縮短療程。
高位瘘管采用橡皮筋松挂線,待創面逐步長出結實的肉芽組織再收緊線,如此可有效保護肛門、直腸的正常形态和功能。這種創新術式具有創傷小、手術瘢痕小、術後疼痛輕、滲出少等特點。該術式在全國二十多家醫院應用後,得到同行的認可,大家普遍反饋手術難度降低,療效提高。
術後:重視創面管理
術後換藥對疾病預後很重要,楊巍教授團隊将十多年行之有效的經驗方“促愈熏洗方”制成坐浴制劑,并根據患者病程的不同階段選擇紅油膏、九一丹、生肌散、白玉膏等中藥外用制劑進行換藥治療,能降低疾病複發率,減少術後并發症。
專家提醒:
當出現肛周紅腫時,患者應及時到肛腸科就診,盡早采取幹預措施,避免病情加重,甚至發展為難治的肛瘘。
專家簡介
楊 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十佳醫生,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中國女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痔、肛瘘、肛裂、潰瘍性結腸炎、功能性便秘等肛腸科疑難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