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忘不了的是兒時的飯桌,忘不了飯桌上父母的叮咛。
我們一家四口人,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算是村裡一個少有的小家庭。全家人一起吃飯時,父親固定坐主位,母親一般坐副位,我和姐姐則坐在對面的長條凳上。母親常常要捧菜、添飯,來來往往,坐下來吃飯的時間不多。每次吃飯,父親不動筷,我們是不能顧自先吃的。
家裡來了輩分比我父母大的客人,父親就坐到了下手,或者像我和姐姐一樣坐在條凳上了。我有兩個伯父,一個叔叔。原先我祖母跟大伯家一起吃住。大伯母去世後,每年有3個月時間,祖母輪到在我家吃飯,主位成了祖母的專座了,全家人每餐都細心地陪着吃。
有時客人多了,一張大方桌坐不下,我和姐姐趁機出去,捧着飯碗到伯伯、叔叔家去串門。放在平時,父母親是不會允許小孩子吃飯時出去遊蕩的。
我的父親、母親都讀過高小,在當時的農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了。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我家一直由善良能幹的母親做主,但是家裡來了客人都由我父親出面招呼,吃飯時母親有意無意不上桌陪飯,表示我父親是一家之主。母親心思細,顧臉面。
來了會喝酒的客人,父親就拿出自家做的米酒或番薯燒酒來招待。父親酒量很小,平時滴酒不沾。有些客人愛喝酒,父親就陪着喝一兩盞小酒,然後就以茶代酒,一直陪到客人喝好酒後才一起吃飯。父親說主人顧自先吃,客人就沒有興緻喝酒了。
好菜,也就是肉菜,一般會擺在離客人近一點的地方,吃飯時父親會一次次招呼客人吃肉,自己卻一直吃着素菜,見客人不吃肉就會自己夾起一塊最小的或挑點肉皮,帶頭吃起來。那時候肉很貴,平時我們都吃不起。
父親陪客人吃飯,一定要等到客人吃好飯後才放下自己的飯碗,即使有些客人胃口比自己大,父親也會磨磨蹭蹭地吃着等客人先吃好。
客人的飯是母親幫着添的,母親也一般會先讓客人吃飽再自己吃,表示一種禮節。
姐姐和我長到三四歲時,母親就叫我們使用筷子了,還為我和姐姐做了一副小巧玲珑的竹筷,父親也一邊看着我們,一邊不時示範着。拿筷子要把在筷子的中間偏上部位,用大拇指和食指夾住一根筷,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夾住另一根筷,五指并用,開合有度,需要良好的協調性。母親說,小女孩筷子拿得低,長大了嫁得近,拿得高長大了嫁得遠。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手忙腳亂,洋相百出,試了一遍又一遍才勉強熟練,但樣子遠遠沒有父母親那樣好看、穩當。
父母親告訴我們,吃飯時要左手扶碗,右手握筷,細嚼慢咽,不許翹二郎腿,不許大聲說笑。父母常說,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特别是出門做客人(走親戚)的時候。吃菜要就近的吃,好菜盡量少吃或不吃,也不能挑肥揀瘦,專吃一碗對意的菜。舉着的筷子,也不能遊來遊去,半天不夾菜。吃好飯後,筷子也不能擱在空碗上,主人還誤以為你沒有吃飽呢。
小孩子一不小心會打碎飯碗,父母心疼買碗的錢,就叫我們用木碗。我家的木碗,其實是用毛竹做的。父親會選用中等大小的毛竹連竹節一起鋸下來,一兩寸高,内外削光磨平,做成飯碗的模樣。用久了,木碗就像是紫檀木做的一樣,透出一層油光來。
父母親不讓我們碰木槿花,農村裡叫它碗盞花,大人都說摘了碗盞花要打破碗的。我有些奇怪,一種花怎麼會與打破碗盞搭邊的呢?就偷偷地摘過幾次,吃飯時心裡慌裡慌張的,可最終也沒有大人說的那樣打破過碗盞。不過,我們都不敢明目張膽去摘碗盞花玩,盡管碗盞花開得很好看,在房前屋後的籬笆上開得很熱鬧。我猜想大人們是心疼碗盞也心疼花兒,特意編排出來的一個說法。
小時候孩子們除了盼過年,就是盼着喝喜酒,酒桌上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雞鴨魚肉。長到八九歲後,主人邀請父母去喝喜酒,父母就推說自己有事走不開,有意差遣我和姐姐去參加。父母是心疼我和姐姐,想叫我們多吃一餐好食。不過,母親又怕大人不在身邊,小孩管不住嘴,一見到雞鴨魚肉就會狼吞虎咽,一副餓煞相,事先會煮一鍋番薯、芋艿當點心,讓我們先墊墊肚子,到了酒桌上胃口就小多了,吃相也文氣了。
淳淳家風,濃濃愛意,兒時的粗菜淡飯中我吃出了别樣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