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1、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
2、最常見病因為病毒感染,細菌、真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原蟲、蠕蟲等感染也可引起心肌炎;
3、非感染性心肌炎的病因包括放射、藥物、毒物、結締組織病、血管炎、巨細胞心肌炎、結節病等;
4、起病急緩不一,病程多呈自限性,但也可進展為擴張型心肌病,少數呈暴發性導緻急性泵衰竭或猝死。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1、多種病毒都可能引起心肌炎:
(1)、柯薩奇病毒、孤兒( Echo )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為常見病毒,尤其是柯薩奇 B 組病毒為最常見緻病原因,約占30%~50%;
(2)、流感、風疹、單純疱疹、肝炎病毒、 HIV 等也能引起心肌炎。
2、發病機制:
(1)、病毒直接作用,造成心肌損害;
(2)、病毒介導的免疫損傷(主要是 T 淋巴細胞介導);
(3)、還有多種細胞因子和 NO 等介導的心肌損害和微血管損傷。
三、臨床表現
心肌炎可有許多不同的臨床表現,從輕微的胸痛症狀,伴有心電圖改變的突發心悸,到危及生命的心源性休克和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病好發于年輕病人,但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1、症狀
(1)、發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驅症狀,如發熱、全身倦怠感和肌肉酸痛,或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2)、随後出現胸痛、心悸、胸悶、呼吸困難、水腫,甚至暈厥、猝死;
(3)、臨床診斷的病毒性心肌炎絕大部分以心律失常為主訴或首見症狀就診。
2、體征
(1)、常有心律失常,以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及房室傳導阻滞最為多見;
(2)、心率可增快且與體溫不相稱;
(3)、聽診可聞及第三、第四心音或奔馬律,部分病人心尖部可聞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
(4)、心衰病人可有肺部濕啰音、頸靜脈怒張、肝大、心髒擴大、下肢水腫等體征;
(5)、重者可出現血壓降低、四肢濕冷等心源性休克體征。
四、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血液檢查
(1)、血沉增快、 C 反應蛋白陽性;
(2)、心肌損傷标志物檢查可有心肌肌酸激酶( CK - MB )及肌鈣蛋白增高。
2、病毒檢測
(1)、血清學檢測僅對病因有提示作用,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2)、确診有賴于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組織内病毒、病毒抗原、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的檢出,因其有創,輕症病人一般不常規檢査。
3、X線檢查 可見心影擴大或正常。
4、心電圖
(1)、 ST 段輕度移位和 T 波倒置;
(2)、出現多種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傳導阻滞等;
(3)、對心肌炎的診斷既缺乏特異性也缺乏敏感性。
5、超聲心動圖 可正常,或左心室増大,室壁運動減弱,左心室收縮功能減低,附壁血栓等。
五、診斷要點
1、診斷主要為臨床診斷,根據典型的前驅感染史、相應的臨床表現、心電圖和心肌标志物增高等證據,應考慮此診斷;
2、确診有賴于心内膜心肌活檢;
3、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阿﹣斯綜合征發作、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伴低血壓等在内的1項或多項表現;
4、病毒感染後3周内出現少數期前收縮或輕度 T 波改變,不宜診斷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六、治療要點
病毒性心肌炎尚無特異性治療措施,最核心的治療原則是處理好心律失常和心衰。
1、避免運動 心肌炎急性期應限制體力活動直至完全恢複,一般為起病後至少6個月。
2.對症治療
(1)、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應盡快入住 ICU ;
(2)、伴有心源性休克或嚴重心室功能障礙的急性/暴發性心肌炎病例,可能需要心室輔助裝置或體外膜肺氧合( ECMO )來作為心髒移植或疾病恢複的過渡;
(3)、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心衰病人應使用利尿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藥、醛固酮受體拮抗藥;
(4)、出現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可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5)、高度房室傳導阻滞或窦房結功能損害時,可考慮使用臨時心髒起搏治療。
3、免疫調節治療
(1)、疱疹病毒感染者可使用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等;
(2)、幹擾素治療可清除左心室功能障礙者的腸道病毒和腺病毒染色體。
4,其他治療 應用促進心肌代謝的藥物如三磷酸腺苷、輔酶 A 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