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文莎 攝影報道
測量、采收、稱重……4月29日,“四川省薯類産業升級配套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現場田間鑒定會在成都市金堂縣清江鎮馬鈴薯育種基地舉行,省薯類行業專家們通過三點挖方實測,測算出“希森6号”馬鈴薯平均畝産3856.8公斤。
機器收割土豆
“效果非常好,對照金堂當前的土豆畝産,還要高25%。”國家馬鈴薯産業體系崗位專家何衛說。
省農業農村廳科級教育處副處長郭志星介紹,本項目是《2021年農業農村部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在四川省設立的包括水稻、生豬、薯類等6個試點項目之一。
馬鈴薯增産的背後,是四川不斷推進薯類生産的新品種、新技術科研創新的行動。
技術就地轉換助農增收
四川是我國薯類生産大省,常年播種面積1900多萬畝、總産量約2700多萬噸,面積和産量均穩居全國前列。2020年,全省薯類種植面積1903.3萬畝,占糧食生産面積的20%。
紅土豆
今年以來,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在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項目中,首次将薯類單獨列入重點支持,啟動薯類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項目,由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牽頭,中國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7家科研教學單位及金堂縣農技站等7個有關縣(市、區)農技推廣站(中心)共14家單位參加。
紫土豆
按照“推廣部門 教科研單位”協同發力的思路,将我省薯類生産的新品種、新技術進行就地轉化,将科技成果直接運用農戶生産,突破技術推廣的最後一公裡路。薯類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啟動以來,與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十四五”育種攻關團隊通力合作,對十三五期間創建的川芋(薯)系列新品種,霧培脫毒種薯繁育技術等,進行示範推廣,在拓展技術推廣應用體系、搭建多種形式的推廣平台、廣泛開展新品種的示範展示、技術培訓等有效地促進了薯類重大技術的及選育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畝産測算
“以金堂為例,通過品種改良,馬鈴薯産量增加,每畝的純利潤從一兩千元,增長至三四千元,農戶增産又增收。”何衛說。
據介紹,在“十四五”時期,我省将繼續推進薯類育種,加強資源的收集與引進,以及薯類育種新技術研發,同時以市場和産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提高品種、栽培技術的市場應用價值,加強低成本健康種薯種苗的推廣與應用,發展精深加工,走高效發展之路。
畝産測算
彩色馬鈴薯顔值吸睛
眼下,正是冬種馬鈴薯收獲的季節。在育種基地,科研人員手扶小型收獲機穿梭在田埂間,身後一墒一墒個大飽滿的馬鈴薯就從地裡鑽了出來,有黃的,紅的,紫的,非常吸睛。
土豆育種基地
川觀新聞記者現場看見,這些育種的紅色和紫色土豆,大小與平常的土豆沒有什麼區别,可形象産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各種彩色的外衣之外,這些彩色土豆的果肉甚至都是多彩的。
“彩色土豆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省農技總站科長崔闊澍介紹說。
不隻顔色,根據食用及加工方法的不同,育種基地專門培育了加工用品系薯類。“你看,這個土豆形狀是圓圓的,就是用來做薯片。它具有低還原糖,炸得時候不變顔色。”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十四五”育種攻關團隊專家胡建軍說,該育種基地共有60多種馬鈴薯品種。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