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即将見證你的重啟?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武漢人“低調”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日子2020年4月8日,武漢解除長達76天的封城一年之後,武漢已恢複往日的繁華《環球時報》記者站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附近的天橋上,夾在人流之中,聽着早高峰的汽車喇叭聲, 聞着烤紅薯的香味, 突然映入眼簾的是天橋兩旁玻璃護欄上印着的一組數據:吉林醫療隊,1209人,馳援武漢;天津醫療隊,1307人,馳援武漢、恩施……這個看似普通的工作日場景并不普通,誰能忘記那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呢?如今,武漢疫後重生,國際上很多輿論在關注“武漢重啟一周年,經濟持續恢複中”的同時,也在反問:為什麼“武漢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為什麼“中國式防疫”能這樣成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武漢即将見證你的重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武漢人“低調”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日子。2020年4月8日,武漢解除長達76天的封城。一年之後,武漢已恢複往日的繁華。《環球時報》記者站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附近的天橋上,夾在人流之中,聽着早高峰的汽車喇叭聲, 聞着烤紅薯的香味, 突然映入眼簾的是天橋兩旁玻璃護欄上印着的一組數據:吉林醫療隊,1209人,馳援武漢;天津醫療隊,1307人,馳援武漢、恩施……這個看似普通的工作日場景并不普通,誰能忘記那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呢?如今,武漢疫後重生,國際上很多輿論在關注“武漢重啟一周年,經濟持續恢複中”的同時,也在反問:為什麼“武漢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為什麼“中國式防疫”能這樣成功?
武漢大學一周50場招聘活動
一年前的4月8日,距武漢市中心30公裡左右的京港澳高速“武漢西”收費站口,上千車輛排隊等着離漢的場景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時隔一年,《環球時報》記者再去探訪該收費站時,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自從去年夏天之後,過收費站的車輛司機不需要再出示健康碼,車輛通行就快了很多。最近每天大約有兩萬輛車經過這個收費站,這個數字與疫情前基本相同。”
在武漢有名的夜市吉慶街逛一逛,《環球時報》記者明顯感受到這座“英雄之城”已快速恢複往日的“煙火氣”。小吃街很多店鋪都排着長隊,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絡繹不絕,也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經營海鮮餐館的周老闆告訴記者,生意的火爆程度不亞于疫情前,為擴大規模,他正準備買下隔壁的一間店鋪。四季美湯包鋪的老闆王凱說,清明小長假那幾天,從早到晚都有排隊買湯包的顧客,他現在發愁的是要再找幾個幫手。王凱說,五一假期就要到了,隻要不下雨,來江城武漢的遊客會更多。
湖北官方的數據顯示,清明節假期期間,湖北接待遊客1170萬人次,約為2019年同期遊客總數的60%。各大旅遊訂票平台也顯示,武漢是清明節假期國内最受歡迎的十大旅遊目的地之一。網約車司機葉亞軍在去年武漢封城期間,主動報名參加運送物資和接送病人的志願服務。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去年清明節,我作為志願者司機,接送過幾家人領取病逝親人的骨灰。今年清明節,我更多接送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談到武漢的變化,葉亞軍說:“政府在恢複武漢生活和經濟上下了苦功,成績巨大,我們這些老百姓都非常感恩和自豪。去年剛解封時,每天跑個三四百元還很困難,但現在很輕松就能跑個五六百元。”
中信證券6日在武漢大學舉辦的一場招聘宣講會引起《環球時報》記者的興趣,而這樣的招聘會,武大一周會組織約50場。一位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表示,經過一年來幾輪核酸檢測以及最近大規模接種疫苗,武漢幾乎成為國内“最安全的城市”,所以武漢的高校一邀請他們就來進行線下招聘宣講。目前,已有兩三百名武大和華科大的學生有加入中信證券的意向。該工作人員還說:“去年中信證券湖北分部前半年幾乎沒有實習生,後來慢慢多起來,到年底已恢複疫情前的狀況。”
“疫情期間平安出生的每一個小生命,對我們團隊和整個武漢來說都是一種希望,是武漢的未來。我們非常高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産科主任馮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2月,醫院特意為石榴——一個去年疫情初期誕生的小朋友過周歲生日聚會,通過媒體直播,全國9000萬網友見證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據了解,石榴諧音“十六”,除紀念出生于“正月初十6時”外,也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之意,表達着“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渡難關”。為石榴接生的馮玲說,孩子父母去年确診感染新冠肺炎,并在不同的醫院接受治療,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被轉到重症監護室,隔離觀察了兩周。她表示,武漢安定下來,石榴的周歲生日聚會有着特殊的意義。
采訪期間,很多武漢民衆表示,這座城市變得更為安全,武漢人變得更加團結,更加樂于助人,對醫務工作者更加尊敬。還有的說,他們更加關注健康和家庭,去健身房的次數多了,在假期也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在一起。
漢産疫苗年産将達10億劑
《環球時報》記者樊巍曾在武漢生活十幾年,疫情期間到武漢采訪,武漢解封後又多次回去探親訪友。今年除夕夜,一位曾接受過樊巍采訪的武漢新冠康複患者發朋友圈說,“去年除夕夜沒能看春晚,今年無論什麼節目都覺得好看”。 2020年12月27日,“疫情上報第一人”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在接受樊巍采訪時說,不論悲傷與感動,她已不願再提起那段歲月。張繼先稱,她明顯感覺到,這場疫情讓許多人對于生命産生敬畏,對于生活更加珍惜,武漢市民在疫情中得到了“成長”。
樊巍最大的感觸是,作為去年封控時間最長、重啟時間最晚、疫情影響最大的城市,武漢沒有困囿于疫情所帶來的“次生災害”,相反,以首屆“中國5G 工業互聯網大會”為代表的多個國家級盛會在武漢舉行,以國家存儲器基地二期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在武漢落地生根。他印象最深的一個數據是,2020年武漢全年經濟總量達到15616.1億元,進入全國城市排行榜前十行列。樊巍說,武漢人不僅又沉浸在煙火氣十足的江城夜文化中,而且始終不忘感恩之情,在重要的日子會為馳援過武漢的醫護工作者、志願者、新聞工作者送上禮物,武漢部分醫院還自費組織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回漢賞櫻。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楊占秋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政治高度來講,黨中央采取堅決果斷的防疫措施,組織全國各地的醫療力量馳援湖北,這對控制疫情起到關鍵作用。楊占秋說:“武漢在生産方面基本上已恢複,在生活方面,如在人員流動上還是有很多限制,我想去另一個學校辦事也進不去。”但他強調,正是因為有這些嚴厲、積極的管控措施和堅決的預防手段,武漢在疫情控制上才有今天的成效。
“很多來自其他省份的遊客經常問我疫情期間是怎麼熬過來的,我最後總是告訴他們,‘武漢可是現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吉慶街一位小吃店老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街上所有從事餐飲業的人都接種了新冠疫苗。他還說:“說到新冠疫苗,我感到非常自豪的是,武漢也是一個疫苗生産基地。漢産疫苗正在給全國人民乃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希望。”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時了解到,該研究所正在擴大産能,位于金港園區的擴産項目先期工程預計将于5月完成。整個擴産項目全部完成後,漢産新冠滅活疫苗的年産能預計将達到10億劑。
面對西方污名化,武漢人說 “不”
日本雅虎新聞網等多家媒體4月8日報道稱,武漢解封一年,生産和投資都在有序回升。今年1月至2月,武漢進出口貿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89.9%。武漢主要産業之一的汽車行業順利恢複,有日本汽車零部件廠商稱“自去年以來,訂單數量持續增長”,并表示“公司在武漢的工廠現在繼續實行測體溫、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但生活方面已脫離新冠疫情的影響”。
世衛組織和很多外媒去年都将以武漢封城為典型案例的“中國式防疫”描述為“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措施。西班牙《理性報》近日刊發以“大流行一年:我們從新冠疫情中學到了什麼”為題的文章,強調 “事實證明,武漢這座有1100萬居民的城市所采用的防疫措施是最有效的”。埃菲社記者維克多·埃斯克裡瓦諾近日在走訪武漢後撰文說:“去年1月23日至4月8日,武漢采取了堪稱全球最為嚴格的封閉措施,當地居民為防疫需要無法正常慶祝農曆新年和櫻花節。一年後,中國武漢市再次慶祝櫻花節,這是其引以為傲的标志。”武漢東湖風景區管理人員告訴維克多,櫻花開放不僅宣告春天的到來,而且也“代表着希望”。
一位定居武漢的日本人前幾天還給《環球時報》記者發來幾張他賞花的照片,并感歎“仿佛回到日本”。他認為,武漢民衆的日常生活早已恢複如初,但大家并沒有放松警惕,平時出行注意戴口罩,進出公共場所會出示“健康碼”。
2020年4月7日,也就是武漢解封的前一天,日本政府首次發布“新冠疫情緊急事态宣言”。一年過去了,日本仍面臨新一輪疫情的考驗,政府也呼籲民衆警惕“第四波”疫情,并全力推廣疫苗接種。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内亮認為,“在中國什麼事情先做再說,做的過程中再調整,而日本卻一直讨論不見行動,導緻抗疫陷入被動”。竹内亮去年6月赴武漢拍攝《好久不見,武漢》,并于去年年底兌現承諾,重返武漢舉辦和“粉絲”的見面會。今年初,竹内亮執導的《後疫情時代》上線并引起關注時,曾和《環球時報》記者感慨,“拍攝《好久不見,武漢》就是想讓全世界了解真實的武漢,可現在一些西方媒體的涉華報道還是缺乏客觀性”。
解封一年後,武漢“涅槃重生”,逐漸恢複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武漢市民平日出行仍戴口罩,到公共場所接受體溫檢測、掃健康碼,部分夜店仍關閉或限制遊客數量。有接受采訪的武漢市民表示,除遺憾疫情帶來的一些不便外,他們更對一些西方國家将自身防疫不力歸咎于中國感到憤慨。武漢居民黃女士說,她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是故意抹黑武漢,以掩蓋自己的錯誤。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心内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周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病毒溯源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問題,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将一座城市污名化,從而牟取政治利益的做法,是非常不道德的。”這種污名化操作也從側面說明我們中國做得太好了,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談到很多國家的疫情反反複複,還沒有完全得到控制,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楊占秋說:“對于全世界來說,我們國家的防疫措施、防控策略和管控方式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就拿社區管理來說,很多國家就沒有相應的社區管理的措施和模式。現在我們國家的疫苗接種工作很多都是通過社區來組織安排。因此,社區管理在疫情控制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除社區管理以外,楊占秋認為,武漢方艙醫院的建設仍值得國際社會借鑒。
“這一波疫情雖然在我國已經過去,但新冠病毒仍會存在較長時間,對于我們科研工作者來說,我們的研究工作可能才剛剛開始。”楊占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除了赓續偉大抗疫精神,病毒的起源、疾病的發生及發展規律、抗病毒治療藥物的研發、疫苗的效率等,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環球時報赴武漢特派記者 張卉 徐可越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李司坤 環球時報駐西班牙特派記者 陳曉航】
閱讀更多内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