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書的故事中考作文滿分作文?1.帶一本書去旅行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期末考試的數學成績還是很不理想,我萬念俱滅,心灰意冷我仿佛飄蕩在空中,周身戰栗,感到從未有過的驚恐就這樣倒下去嗎?不,我要尋找支撐的力量可是到哪裡去尋找呢?我想到書,想到讀過的書,想到書中的人物和詩詞話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我和書的故事中考作文滿分作文?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帶一本書去旅行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期末考試的數學成績還是很不理想,我萬念俱滅,心灰意冷。我仿佛飄蕩在空中,周身戰栗,感到從未有過的驚恐。就這樣倒下去嗎?不,我要尋找支撐的力量!可是到哪裡去尋找呢?我想到書,想到讀過的書,想到書中的人物和詩詞話語。
我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想起奧斯特洛夫斯基,想起保爾·柯察金。作者和書中的主人翁有千萬條理由哭泣悲鳴,以求世人的同情和憐憫。但是他們沒有哭泣,更沒有悲鳴,而是擦幹傷口上的血迹,在人生的大道上頑強地前行,他們的堅韌最終成就了他們的輝煌。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是的,正如地震時你沒有喊暈的權利,失火時你沒有怕熏的權利,隻有受苦不悲觀的人,才能克服困難,走出困境。
我想起《我與地壇》,想起《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想起史鐵生,想起海倫·凱勒。史鐵生失去雙腿,他用堅強的雙手推着信念的輪椅走向了一條春暖花開的道路;海倫陷入寂寞的世界,他用自己孤單的臂膀,扛住了苦難,扛起了希望的聖火。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對你笑,你哭它就對你哭,與其愁眉苦臉,哭哭啼啼,為世界制造悲哀的氛圍,莫如破泣為笑,用笑臉迎接每一天的朝陽,在人們的心田裡播下歡樂的種子。
我想起唐詩,想起李白,想起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豪邁。
我想起宋詞,想起蘇轼,想起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
……
重溫讀過的書,回想書中的人物和詩詞話語,頓感心明眼亮,信心倍增。一兩次考試兵敗滑鐵盧,那又算什麼?人生之路長着呢,在跌倒的泥潭邊長号不起,實在有些小家子氣!
有書的冬天不怕冷。書,給人智慧,給人信心,給人力量。人生就是一次漫長的旅行,帶一本書上路,我們就會耳聰目明,永不迷航。
【點評】考試失利,心灰意冷,重溫所讀詩書,從中獲得力量,頓感心明眼亮,信心倍增,文章通過這一段思想經曆的記述,表明了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最後借助議論點題:人生就是一次漫長的旅行,帶一本書上路,我們就會耳聰目明,永不迷航。文章涉及較多文化典籍,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又顯示了作者豐厚的文化底蘊。如果開篇或行文中對“旅行”稍有涉及,為篇末點題作鋪墊,效果會更好一些。
2.帶一本書去旅行
我在大海裡弄潮。突然,一個大浪像張開血盆大口的猛虎,以泰山壓頂之勢向我撲來,躲閃不及,隻得閉上雙眼,任憑它的嚣張。有一種被“葬”入海底的感覺,海水的微鹹與苦澀溢入口中。我努力地從茫茫海水中探出頭來,試着站穩,迎接下一浪的沖襲。火辣辣的陽光,照的我頭暈,但并不妨礙我迎接下一個大浪的信心和勇氣。
這一次去海邊旅行,我帶了一本書,它叫勇敢。
我在馬背上兜風。耳邊是呼嘯而去的風聲,我坐在馬背上忽上忽下,随着馬的步伐颠簸着。一個多小時的馬背生涯,一邊承受駿馬奔馳時内心的緊張,一邊享受一望無際的草原風光,不過對于一個四個小時的騎馬旅程來說這隻是一個開始。大草原所特有的烈日,使我渾身乏力,雙眼發黑,雙手出汗,缰繩打滑,我險些從馬背上跌落。一場驚險過後,我定下心神,抓緊扶手,繼續馳騁。兩個小時後,我從馬背上下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無力動彈,但内心卻因為堅持騎完全程而充滿自豪。
這一次去草原旅行,我帶了一本書,它叫堅持。
我在青海湖上漂遊。近處,湛藍的青海湖在微風和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似一個清秀美麗的少女,不施脂粉,靜靜的,純純的,青藍不一的顔色在湖邊到湖中心漸變。稍遠處,是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耀眼的黃色花朵,似一張厚厚的地毯,充滿生機與活力。更遠處是巍峨挺拔的雪山,烈日的照耀下仿佛在展現我不會融化的宣言。我站在船上,享受湖水的微波,放眼欣賞眼前的美景,心裡隻有陶醉的感覺。
這一次青海湖旅行,我帶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欣賞。
無論是在海邊與風浪勇敢地搏擊,還是在騎馬時努力堅持跑完全程,抑或是在清秀的湖上駐足觀賞,我享受到了遠離世俗的快樂。是的,人不該一直窩居在現實的洞穴裡,而應當帶一本書去旅行!
【點評】書是精神的載體,作者以書喻精神,“帶着一本書去旅行”即帶着一種“精神”去旅行,意即旅行不應當是簡單的遊玩,應當貫穿一種精神,構思巧妙,立意深刻。文章采用先分後總的結構方式,主體部分由三幅兩面構成,每幅畫面先工筆細描,再用相同的句式揭示畫面的意義,結構勻稱美觀,層次一目了然。全文叙事簡潔,描寫生動細膩,特别是青海湖風光的描寫,既繪色,又繪形,給人賞心悅目之感。
3.帶一本書去旅行
書,是人的精神伴侶;書,陪你走向遠方,而《蘇東坡》,一直陪伴在我的旅途中。
西湖邊
西湖上挂着春日柔和的太陽,微風拂過,水面上起了陣陣漣漪。微風撫過大地上的萬物,撫過我的臉龐……
我坐在西湖的遊船上,膝間攤着那本書。陽光照着水面,反射出道道金光,依稀中,似乎又看到了他,蘇東坡。1000年前,他也坐在遊船上,把酒言歡,賞着西湖美景,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名句。他飲下了最後一杯酒,在金光中,消失了。
《蘇東坡傳》,在西湖上伴着我,帶上這本書去西湖,能找到真正的蘇東坡。
承天寺中
天空中挂着一輪圓月,灑下清冽的月光,灑在了朱紅的牆上,那吊角飛檐上,那一樽樽古老的佛像上。
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裡,坐在長櫈上,攤開了那本書,月光灑在庭院中,宛如清澈的泉水一般。在這澄澈的月光中,我又看到了他,蘇東坡。1000年前,他也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庭院中,感慨萬千,看着這月色,寫下了“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的千古名句。月光中,他長歎一聲,便消失了。
《蘇東坡傳》,在承天寺中陪伴着我,帶上這本書,讓我真正理解他的愁苦。
廬山上
夕陽斜挂在天邊,灑下道道光輝,射在廬山郁郁蔥蔥的樹林中,射在廬山那一汪汪潭水中。
我,在廬山的瀑布前,伫立着。山崖上,湧下來道道泉水,踴躍着,争搶着,沖了下來,沖在那深潭黝黑的水面上,擊起一陣陣水霧。在夕陽的映襯下,在水霧的迷離中,我又看到了他,蘇東坡。他背着行囊,在山中行走着、徘徊着,看着高大的廬山,吟出了“不知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他長歎一聲,在迷離的水霧中,消散了。
《蘇東坡傳》,在廬山的夕陽下,陪伴着我,讓我理解他的迷惘。
一路走來,在西湖的春日裡,在承天寺的月光下,在廬山的夕陽中下,《蘇東坡傳》陪伴着我,帶上一本書去旅行,真好!
4.帶着一本書去旅行
人生就如同一場旅行,永遠不知道下一站會停在哪裡。雖然你不能決定旅途的方向,但是書籍卻會讓你感受到旅途的快樂。
書架上擺放着一本《青鳥》,初次翻開這本類似于童話的書,是在小學時,看完後,被書中兩個小主人公米蒂爾、蒂蒂爾感染着。在書中,他們為鄰居家的小女孩而去尋找幸福的青鳥,在一個又一個奇幻的國度冒險。當時心中隻是幼稚的認為要為他人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人,期盼着如果仙女也能給我一個神奇魔戒,那該多好啊。
上了中學,再次翻開這本《青鳥》一股久違的溫馨感撲面而來。書中的米蒂爾、蒂蒂爾無論是在思念國度見到自己心愛的爺爺奶奶,還是在未來國度見到衆多未出生孩子的靈魂,他們都是用一顆善良的童心去對待,使我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童年往事,如同生命海灘上閃閃發光的貝殼,雖然記憶的浪花不斷沖刷,但他們卻依然不失本色,成為不容忘記的美好回憶。初中再讀《青鳥》,我明白,童年生活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回憶。
如今我已成為初三的學生,時光把年幼稚嫩塗成斑駁一片,我已經長大,再次翻開這本書,再次品讀結尾時光神的那句話:“回去吧,親愛的孩子們,幸福的青鳥就在那裡,在那間破舊的小茅屋裡,在那溫暖的爐火旁,和愛你的爸爸媽媽在一起。”我突然明白,幸福不需要大把的金錢,不需要奢華的生活,幸福僅僅是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曾經去過一次蘇州的錦溪古鎮,我不屑于這多如牛毛的古鎮之一,可剛到這裡,便被這裡的氣氛所吸引,它并沒有以往古鎮那樣的商業化,沒有往來如織的人群,有的隻是古鎮特有的安靜。生活的節奏在這裡變得很慢,很慢,每天早晨,七八點鐘,城市早已蘇醒,而這裡的街上,卻是空無一人,這才是我們的幸福。初三時,我從中讀到了生活的真谛。
人生的路途,手捧一卷《青鳥》,嗅着溫馨的油墨香,伴我成長。
5.書裡有個“我”
還記得那個具有“鋼鐵精神”的保爾•柯察金嗎?每每讀到他的故事,心中就像有千層鼓敲起那般,震撼着、浮動着我的心。
再回首,輕拂那書的封面,仿佛也可以感受到。翻開扉頁,保爾•柯察金的一個個畫面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就像給我打了興奮劑似的,我的心由此變得激昂奮發。
其中,最令我感動和産生共鳴的是保爾最後的時光。
保爾由于疾病纏身,癱瘓,不得不終日卧躺在床上,但他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以着積極向上的心态,口述,讓妻子寫下一本小說。而這本小說就取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多麼積極啊!可能他也料想不到這給後人是極大的精神鼓舞。
但單就他的經曆來說,他是一個遭受重重困難但又憑借頑強的生命力一個個克服它們的革命先驅者。我很敬佩。
不是單純的敬佩,而是共鳴的敬佩。
我,也有點小病吧,有時候會感到疲勞,乏力,劇烈運動時就會可能暈倒。醫生建議我住院輸血。但為了繼續學習,我跟醫生說不要,于是就拿了點藥回來吃。雖然我面對如此高強度的學習,我時常會感到吃不消。有時候也想到如果我這股勁沒了會怎麼樣呢?答案是:不可能、不可以。因為結果真的是會很糟糕的。所以我就堅定着信念,支持自己走下去。
雖然沒有生像保爾那樣的大病,但這也讓我感受到了疾病的痛苦,與保爾那體現的精神品質産生了共鳴。
說真的,保爾•柯察金挺像我的,我也挺像保爾的。有時候不知不覺得讀它,就會把自己當成他,放入一個個場景中,沉浸在其中。
他給了我共同前進的動力,也或許将是我以後精神道路上的伴侶。
書裡有個我,我願用如書中那樣,以着頑強的精神向着磨難進發。
【點評】引述外國經典名著。文章前後兩部分從表面上看似乎平分筆墨、毫無詳略,但從考生字裡行間的語氣看,實際是詳略得當的。考生引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相關内容是為寫“我在書裡”做鋪墊,所以後部分較濃墨重彩。叙事上較流暢,不拖泥帶水。處理好“我”“書”關系。文章緊緊圍繞“我”與“書”的關系,不脫離材料和主題,使文章渾然一體,十分緊湊。文章結尾處點睛一筆,道出了“我”從書中汲取了頑強的精神,向着更為艱苦的磨難進發的昂揚鬥志。
6.書裡有個“我”
境明,千裡皆明。
林清雲的文字一如他的名,仿佛是幽靜山寺中靜靜流淌的清冽的泉水。掬一捧喝下,澄澈了肺腑。
喜愛偷懶的人大抵是這樣的,在某個假日的午後,随意翻動珍愛的書。撫摸它泛黃褶皺的封面,嗅着油墨的香氣,摘錄一段鐘愛的文字。直到心靈與書本契合,才停下這一次愉悅的旅程。
我與林清雲相距幾十載的年華。他說他早已經過了在橋上看風景的年紀,而我卻在執着地尋着自己的風景,在學業與家庭瑣事間兜兜轉轉,不覺已深陷其中,迷失了方向
他的書裡回蕩着晨鐘暮鼓,浸潤着微小而又細緻的禅理,未微未間見證人生的痕迹。得意時,我讀者它,它能給與我喧鬧後的冷清,讓心情沉澱,變得更加醇厚;失意時,我讀着它,他能向我展示另一番寬廣的天地,帶來心靈的撫慰。
偶然,讀到一則小故事,說的是日本的神童鼓與山寺中的暮鼓。在日本,有這樣一種表演藝術名為神童鼓,是一名靈秀的少年在在一面大鼓前用盡全身的力量與技巧。完成一項人力之高峰的表演。場面自然是極其壯觀與震撼的。而山寺中的比丘尼則是靜靜站在一面大鼓前,時間一到,則揮動手中的鼓,一下又一下地敲擊在鼓面上,他神情安詳,泰然自若,好像融入了這山寺中,而手中的不過是最自然的動作。“咚—咚—…”整整一百二十下,瘦小的比丘尼這才放回鼓,再悠然自得地離去。山寺中的暮鼓或許沒有神童鼓稍遜一籌的原因了。
合上書本,我不禁苦笑,自己不就是那名鼓童嗎,努力用盡所有去攀及心中那個高峰,卻不知是将自己永遠得困在那裡,尋不到出路。倒不如将心放寬廣一些,平淡一些,笑着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
然,歲月流轉。我依然站在橋上看風景,攜着那本書,書裡那個小小的“我”已在敲着暮鼓。
【點評】徜徉文字中“随心随性”。文章先引出劉清雲的文字,然後再說自己徜徉在其文字中的感受,最後用故事生發出自己感悟的道理并得出了“随心随性”的觀點,步步為營。此外,文章結尾處呼應前文,并将“我”與“書”巧妙融合,結構緊湊。于故事叙述中見哲理。除了場景的鋪設外,文章對于小故事的叙述也較為清晰易懂,能在叙述中抒情和明理,是本文的一大亮點。道理深刻卻不做作,從娓娓道來的叙事和抒情中引發讀者的深思。
7.書裡有個“我”
“不如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捧着自己翻了又翻的《牡丹亭》,我如麗娘一樣,為自己在極熟悉的玄武湖畔發現了新奇的美妙事物而暗自欣喜。
初春,正是發現奇趣的好時節。我想着我的《牡丹亭》,穿過湖畔的小石橋,尋了個幽靜的角落,靠在石欄上,映着水浪,獨自“走”在“園子”裡,聽心中的麗娘這樣唱到:“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句句透出心情的愉悅。我又何嘗不是如此?斜對面的閱兵亭,其實更像一處水榭。湖面好像也被明媚溫和的春光感染,抑或是順着我的心意,在輕風的微拂中,将自己的影兒投到了水榭的石壁上。陽光也随着她,柔和得一點也不刺眼。波光輕漾,湖影便如流動的彩繪。人們常說,湖面如同鏡子,然而水榭的石壁竟成了鏡子的鏡子。不過這也難怪,總是聽到人們贊美湖面,怎能不抓住機會一覽自己的芳容?一念至此,我便忍不住笑了,原來萬物皆有愛美之心,在哪兒都得以體現。
不光湖面愛美,湖畔的花兒也向往美好的境界,它們甚至長得伸出了石欄,與石欄上雕的花樣相映成趣。這如何不是麗娘在《尋夢》中所唱的”嵌雕欄芍藥芽兒淺”呢?我便好像書中的麗娘,麗娘又好像書中的“我”,我們倆竟想到了一處。但可笑的是,我卻分不清芍藥伸出了雕欄好,還是石欄上雕了芍藥的花樣。這兩樣好像都是美的存在。湖畔的花兒随微風擺了擺,帶動水榭上的光影、映在石欄上的花影都擺了擺。
我在書中借麗娘的情感體會到了湖畔的美。仿佛麗娘便是書中的“我”,領我在熟悉的地方遊走。擁有了一雙發現新、美、的眼鏡,一顆體會新、美的心,恰便似“春心無處不飛懸”。
【點評】此文描寫細膩,語言生動。考生借《牡丹亭》裡的遊園景象,對照自己的訪春經曆,妙趣頗多。難得的是,考生觀察精細,能将水榭石壁上的湖影和湖畔雕欄外的花兒及欄杆上的花樣,刻畫的淋漓盡緻,給人如在眼前的感受。其間穿插《牡丹亭》裡的經典台詞,更使語言精美典雅,富有書卷氣息,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8.書裡有個“我”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生活的此岸出發,我泛舟湖上,到達書的彼岸,與書相逢,融我于書。
書裡有個“我”,有關于生死的追問。21歲的青春年華,史鐵生切被命運永遠地釘在了輪椅上,再也沒有站立的可能。他不安焦躁,他悲觀絕望,一次次,他走向曆史詢問着關于生與死的秘密。終于,他走出了山重水複的煩惱,走進了柳暗花明的喜悅。“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有時候太看重了我們要回到虛無裡去,結果忘了我們本來從虛無裡來。”是的,不知死,安知生?死是歸宿,生是過程,生死同一,過程即使歸宿。死亡,本是帶着回家的溫馨。
書裡有個“我”,有對自然的感激。祭壇石門裡掉落的餘晖,偌大的地壇裡恣意生長的參天古樹,一天天,一年年,陽光一次次用發絲掃去黑夜的陰塵,它們依舊不急不躁,不慢不快地行走在陽光裡,伫立在大地上,像是要待到永恒。是在這樣的肅穆與淡然間,史鐵生從悲觀的小我中掙紮出來,把命運帶來苦痛化作對地壇飽蘸熱情的贊頌,對萬千民衆的激勵。
“千弦斷,天眼開”,大抵是在哪蔥茏的綠意裡才能寫就如此精煉的字句。人的身體屬于大地,魂魄屬于天空,在歲月交替的無窮變化中,自然才是人類的歸處,真正需要感激的是“母親”。
書裡有個“我”,有面對艱辛的信念。“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丢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姓名的昭示。”他沒有沉浸在對生活無休止的怨念之中,始終坦然接受風雨,并用頑強的姿态迎接命運突如其來的轉彎。詩篇裡,我們看到的不是輪椅上蓄積的疼痛,而是一個鋼鐵般強壯的巨人。
“我要看着自己,一直在寫作着的心魄。”不言棄,不放棄,生命是跌撞的曲折,唯有長風破浪,才可濟滄海。
走進《我與地壇》,疼痛中的執着切膚般感同身受。正視生命,感激自然,直面艱辛。
---------書裡有個“我”,這是我與鐵生的對話,更是我與自己的對話!
【點評】立意深遠,充滿正能量。考生閱讀《我與地壇》,不是從中獲得語言運用的收獲和寫作方法的啟示,而是通過對話,得到了思想的教益----正視生死、感激自然和直面艱辛,從而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文以議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書中的思考與自己的認識相交融,提升了立意的層次。
9.書裡有個“我”
人生之路,曲折而又漫長,而在這漫漫人生路上,人們稍不注意,便會迷失自我。我也曾經迷失過,本想就此下去,但偶然間走進《中外經典名言》這本書,書中“人生如同一個坐标系,無論你是誰,總有一個點與你相對應”這句話使我重新鼓起了勇氣,并萌發了做回自我的念頭。
剛邁進初中大門時,走進《哈佛女孩劉亦婷》,我心中很是激動,并立志要做她那樣的人。于是便學着她的樣子,每天晚睡早起,與周公相遇的時間還不到6小時,我還借閱了大量的英語書籍,以為這樣就大功告成。誰知不到兩天,便覺得身心疲乏,難堪重負,成績也因此一落千丈。後來對着鏡子一照,才發現自己睡眼朦胧,懶散乏力,于是恍然大悟:這不是我自己。
讀初二時,我試着從書中找回真正的我,偏偏就在正要找到之時,又給迷失了。此事源于同桌那幾本韓寒的書。當時的我對這位文學奇才欽佩不已,便東買西借弄回了他的幾本書。“啃”了幾篇文章,這才明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是怎麼一回事。看完他的書後深受其影響,甚至文風都受到感染,開始拼命玩弄文字。誰知到後來卻被文字所玩弄,寫出的文章不倫不類。如今反複品讀,才發現不但沒學像,連自己的個性也丢掉了。這時又終于明白:這不是我自己。
這兩次“書中有個‘我’”的經曆告訴我一個道理:讀書固然重要,但真心讀書,讀出自我更重要。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大家,都是讀了許多書,但又始終堅持自我,才邁向成功的彼岸。亞裡士多德的學說維持兩千年之後,最終被伽利略的自信所擊垮;“地心說”統治達數百年之久,而哥白尼堅持自我才提出了“日心說”;還有牛頓所開創的物理時代新紀元,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以及衆多的發明與創造,都是敢于否定前人的學說,真心讀書,堅持自我而創造出來的壯舉。
我酷愛讀書,更喜歡書裡有個“自我”,在浩瀚的書海中乘風破浪、奮力前行!
【點評】這篇考場作文立意高遠,富于思辨又飽含情感。小作者通過兩次讀書不平凡的經曆:讀劉亦婷,并模仿實踐其作為,結果适得其反;讀韓寒,拼命玩弄文字,結果寫出的文章不倫不類。接着水到渠成地抒發“喜歡書裡有個‘自我’”之感慨。文章另辟蹊徑,見解獨特;情真意切,語言通暢;引用事例有說服力,出奇制勝,被評判為滿分佳作,當之無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