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語境中,煩惱是一回事,打破煩惱、覺悟人生是另一回事。譬如說,夫妻因某件事吵了一架,妻子因丈夫小氣、不尊重自己而非常生氣。因吵架産生的不愉快情緒堵在心裡,其感受就是煩惱,是一種未表達出來的憤怒情志反應。
在生活中,凡是不愉快、不順心、不暢快的人和事,當在内心産生反應時,我們稱之為煩惱。當事過境遷,感到這件事也沒什麼好生氣的,或原諒了對方,或者自己想開了,這就叫作覺醒、覺悟。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的事情。其心理過程的轉化主要是認知,這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比如差不多。這就叫作分别心。
在禅宗文化中,倡導的是一如觀,即“煩惱即菩提”。禅宗中的煩惱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煩惱差不多,而菩提的意思是覺悟、智慧,含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意思,是修行比較高的境界。
在禅宗修行中,煩惱和菩提是一體的,是不二之意,即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沒有前後之分。也就是說,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沒有菩提也就無所謂煩惱。這是大智慧的人才有的境界。
對于一般人來說,煩惱和菩提是有分别的。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閃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這段經文我們要好好地去理解和體驗。
凡夫即佛,佛是凡夫修成的,沒有凡夫也就沒有佛。套用《金剛經》中的說法,所謂凡夫,并非凡夫,是名凡夫。煩惱是缺少智慧的表現,有智慧的人也就不會煩惱。
舉例說明:有個男孩子在學校被幾個同學欺負了,媽媽聽說後非常生氣,非要讨個公道,而爸爸聽了卻很冷靜,他想,孩子為什麼被欺負?過程是怎樣的?學校有什麼說法沒有?這件事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意義?家長應當做些什麼?
同樣的一件事,媽媽非常煩惱,而爸爸卻非常冷靜。可見,媽媽因未覺醒而煩惱,爸爸因覺醒顯得很有智慧。
煩惱即菩提,就是要我們做有智慧的人,不要糾纏在某件事情中。煩惱和菩提是一不是二,兩者是相互存在的,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對于我們常人來說,正因為有了煩惱,我們才有了修行覺悟之道的必要。當我們有了菩提覺悟之道,也就斬斷煩惱,獲得解脫。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是複雜的,但卻是修成正果的道場,沒有生活中的煩惱,哪來的菩提智慧?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