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文友們在群裡交流,不約而同地聊到了寫作的艱辛,但這艱辛不是冥思苦想,更不是“江郎才盡”,而是對電腦的駕馭技巧,影響寫作速度的問題。
原以為寫作速度慢,隻會困惑我這個已走到職場終點的人,誰曾想到,它同樣是影響衆多文友的難題。這堅定了我寫作此文的決心,盡管是“家醜”,也要毫無保留地外揚。
寫作對我來說,本應不是難事,畢竟從事過專職的文秘工作,而且還發表過論文、出過書、得過獎,憑着“剽學”的手藝“混了”好幾年的飯吃,何來困難?
可現實總是有些殘酷,我的寫作過程卻是異常艱難的。拼音不會,隻能用五筆,可拆字又成了攔路虎,常用字還能應付,一遇到生僻字,則抓耳撓腮、手足無措。不是去翻閱《五筆字型常用字與難拆分字速查手冊》,就是去請教美女“度娘”,先找到正确的拆字方法,然後再用鍵盤輸入。
知道字的寫法還好,不知道怎麼寫就隻好利用同音字去查《現代漢語詞典》了,有時候由于誤用了同音字,不得不重新再查一次。
這不,前幾天碼字時,要用到“眷顧”一詞,那“眷”字我想不起來怎麼寫,就隻有用詞典先查“家眷”,再看這兩個“眷”字是不是相同,然後才把正确的字敲出來。
除了識字有限之外,還有記憶變差的原因,今天靠求助得知如何分拆和輸入的字,幾天後再用時便又忘記了,隻好又出奇招,把這些字及五筆輸入的方法專門建立檔案,下次想不起來時就去“調閱”檔案。
為了不使寫作過程中斷,及時解決自己不會寫的問題,案頭上就少不了《詞典》,一本滿足不了就兩本,或者更多。辦公桌、家裡的電腦桌(哪怕是臨時住所的床頭上)最方便的地方一定有它,就差在途攜帶了。
最早的《詞典》購置于1981年底,為1978年12月第1版,是從當年工作地的供銷社圖書門市部購置的,價格超過當月工資的10%。這《詞典》不僅陪伴我渡過了青春歲月,後來還成為女兒學習進步的階梯,見證她成為天之驕子的曆程。
從《詞典》上找到了正确的字,也經常過不了拆字關,那就将五筆轉換成拼音輸入,照葫蘆畫瓢,确認後,再轉回五筆輸入法。即使是這樣,文章中也經常出現錯别字,好心的文友經常通過私信指出我的錯誤,讓我在感動之餘,也産生了幾絲愧疚。
如是,我隻好将已經“竣工”的“産品”,多次“延長”交貨期限,反複審查和修改,希望呈現在大家眼前的,至少是沒有錯别字的文字。遺憾的是這個最低要求我都很難做到,錯字、别字并不鮮見,給讀者帶來諸多不便。
窺一斑以見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透過這段描述,可見我的寫作根基是多麼缥缈,寫作的道路是多麼的艱難。唯一值得安慰的,也許就是我的堅持。無論寫作之路如何艱辛,我都會繼續跋涉、負重前行。
隻有相同成長經曆的人,才能了解“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在求學時期,師資不足,小學老師中,學曆最高者為初中畢業,先不說教學水平如何,就教學語言而言,他們都是用方言教學。老師都不會拼音和普通話,學生如何學習拼音?
再者,初、高中時期,如果你剛好巧遇南郭先生,或者初、高中合并,初中老師成建制被“整編”成高中老師,還沒有課本,又有誰能教你認識更多的生字,學到更多的知識。遺憾的是,出生在桐柏南麓,伴随着那個“十年”成長起來的我,卻有幸全都“享受”到了,出現錯别字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衆所周知,少年時期學到的知識,才是最紮實、記憶最深刻,最難忘的。盡管在走向社會後,我們還有許多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但畢竟更多的是應試教育,臨時抱佛腳的時候多,拿到證書之時,就是遺忘的開始,誰也逃脫不了這個必然。
無論在閱讀時我怎樣重視生字的識别,借助詞典将同音字、拼音、字意标注在讀過的書中,有的字甚至是多次查閱和标注,但始終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時間稍久,大多數都要從頭再來,不回爐的總是少數。
我曾為某大學校長讀錯字被網批和問責深感遺憾!因為我的老師似乎就是這麼教我的,隻是學識和能力無法同那位校長相比,沒有那麼大的舞台讓我表演。否則,我們的結果将是一樣的。因為,我用同他一樣的讀音讀了大半輩子。
電腦應用初期,因購置成本高、又供不應求,成為各單位的“寶貝疙瘩”,要求配備無塵機房、專人管理不說,還一定是閑人免進,讓你敬而遠之。
專司文字工作之時,雖然管理的尺度開始放寬,但因配有專職打字員,大家都是手寫完成,打字員輸入、校對修改。等到微機成為辦公必須品時,早就進入了不惑之年。無論你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隻有望洋興歎了。
我雖然屬于努力更新知識的那波人,但畢竟“年事已高”,雖不至于望洋興歎,但也是效率低下,難以滿足時代的要求了。
我不是為自己知識的欠缺尋找借口,更不是為出現的錯誤請求原諒。唯一的目的,就是鼓勵自己堅持,盡管寫作之路充滿荊棘、坎坷和泥濘,我将義無反顧地去跋涉、前行。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