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恐龍是曾經的地球霸主,最早的恐龍大約出現在距今2.5億年前,但恐龍已滅絕殆盡,隻剩下了存在于博物館中的骨架。然而,目前活躍在地球上的生物當中有比恐龍曆史更加久遠的,你聽說過嗎?最近,桂林理工大學雁山校區污水處理站内出現了一種罕見生物。經過鑒定,它是桃花水母,最早誕生于5.5億年前,出現時間比恐龍還早。
最近,桂林理工大學雁山校區污水處理站内出現了一種罕見生物。經過鑒定,它是桃花水母,最早誕生于5.5億年前,出現時間比恐龍還早。
桃花水母兼具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文傑介紹,桃花水母是在該校雁山校區污水處理站湖泊水處理系統中的深度處理池中被發現的。該處理系統利用陶瓷微濾工藝,對校區内湖泊水進行水質改善提升。
今年9月,該物種在連續三年都在同一地點同一時段出現後,經過上海一家公司的基因測序,被鑒定為桃花水母。
這種水母呈白色、粉色或稍帶藍綠色的透明傘狀,直徑約15—25毫米,觸角約20毫米長,傘狀周圍有螺紋串狀的觸手圍繞其圓邊(環形緣),是僅有的一種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借出芽方式産生水母體。
桃花水母多産于池塘、湖泊和河流等淡水中,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适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潔淨、無毒無害,且呈弱酸性。桃花水母是肉食性動物,食物類群主要以0.2—2.0納米的浮遊動物為主,包括原生動物、扁蟲、線蟲、環節動物、桡足類及魚苗等。
桃花水母是瀕臨滅絕的珍稀水生物種之一,因而又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作為名副其實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張文傑表示,作為生物進化曆程中的關鍵物種,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着地球生命的發展曆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由于其形态優美且數目稀少,桃花水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最早關于桃花水母的曆史資料均來自于中國的古典文獻,這表明這一物種極有可能最早起始于中國。”張文傑指出,這一珍貴物種一旦滅絕,不僅是中國物種多樣性的損失,也是中國古代記載的“桃花魚”這一文化資源的永久喪失。
對保護桃花水母的呼籲,已引起國内學術界及各方面的關注,專家們已開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體措施努力挽救這一極危物種。
生活在溫暖水域,多在夏秋季節現身全世界100多年來隻發現11種桃花水母。在中國雖然分布廣、種類多,但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水體水質被污染,自然環境遭破壞,生态失去平衡,全國能采到桃花水母的地方也不過二三處。
分布在我國的9種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信陽桃花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入國家瀕危動物紅色名錄最高級——極危物種,杭州桃花水母、樂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華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種被列入瀕危物種。
桃花水母常出現在溫暖的水域中,以每年6—10月的夏秋季節出現最多。這是因為适宜的水溫和充足的食物使其大量繁殖,它們的數量往往在7—9月達到高峰,而到了10月底或11月初後,桃花水母群體數量迅速下降,此後便銷聲匿迹。桃花水母對日光有正向反應,喜弱光,有一定的趨光性,早、晚間分布在水的上層或表層,中午光照強、水溫高時則多分布于水的中下層。故在晴朗無風的早晨和傍晚時更易采到。
張文傑表示,桃花水母的生存條件較為苛刻,因此,在滿足水溫和pH值等硬性條件的前提下,還要減少對它們生活的自然水體生态系統的幹擾和破壞。人類生産和生活所産生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必須處理達标後才能排放到自然水體中,保證自然水體的水質。此外,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改造自然水體的結構,如圍湖造田、建設水壩和河流改道等都會影響桃花水母的生态環境。
自從發現桃花水母,張文傑團隊便開始收集水質方面的數據,密切關注水質變化,并試圖用大數據來解釋桃花水母與水質之間的關系。
張文傑介紹,目前正在對桃花水母的生存水體水質進行監控,其基因組成和物種的研究也在同步進行。“在長期的曆史演替過程中,人類是如何與桃花水母和平共處的?直至近代,桃花水母從消失到再次出現,是如何演繹其自身的基因密碼的?桃花水母的遺傳特征及其與生态環境、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是我們課題組接下來的重點研究方向。”張文傑說。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