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霍少軒 李澤凱 見習記者劉淼
“30多年不見蹤迹的鲈魚如今又重新出現在白洋澱了。”安新縣小張莊村村幹部張福慶從小生活在白洋澱邊,2018年開始任村級河長,每周在本村管轄的白洋澱水域巡河兩次。他說,鲈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證明白洋澱水質變好了。
航拍白洋澱長廊棧道。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白洋澱水質越來越好,是張福慶和村民們經常談起的事情。近年來,村裡鋪設了污水收集管線,生活垃圾也有專人清理。“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複,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生态環境治理基本實現階段性目标。張福慶說,“兒時記憶中的白洋澱漸漸回來了。”
京津冀協同發展八年以來,三地攜手發力,調結構、促轉型、完善立法、加強監管、科技助力、産業升級,在生态領域采取多種手段。從前幾年的霧霾鎖城,到如今藍天白雲成為常态,京津冀三地“呼吸之變”,反映了雄安新區生态文明建設的成效。
“藍天不是雄安新區的唯一亮色。”張福慶說道,“先植綠、後建城,是新區的全新探索。”
航拍白洋澱景區。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從2017年秋季開始,雄安新區啟動了以建立城市森林為目标的“千年秀林”工程。截至目前,千年秀林建設成效明顯,累計造林40餘萬畝。5年來,雄安新區藍綠交織的底色越擦越亮,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最有意思的是小動物越來越多,斑鸠、野兔還有小刺猬。”容城縣高小王村村民石永樂說。去年春天,他在林子裡看到一窩鳥蛋,一共6個。幾天後趕上下雨,石永樂擔心鳥蛋受損,就過去找了塊闆子擋上,再一數竟然多了8個。
又過了幾天,石永樂發現鳥窩裡隻剩下蛋殼了。“準是小鳥都順利孵化出來了。”那段時間,石永樂一直叮囑鄉親,千萬别偷鳥蛋,整個林子需要大家共同呵護。“我覺得自打林子長起來後,大家保護各類動物、植物的積極性也提高了。”石永樂一臉自豪。
航拍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未來的新區,将形成綠色生态宜居新格局,森林覆蓋率達到40%,起步區綠化覆蓋率達到50%。居民将享受到“300米進公園、1公裡進林帶、3公裡進森林,林蔭道100%覆蓋”的優質城市生活空間。
藍綠交織、水城共融。新區上下正在用智慧和汗水打造體現價值、增強吸引力的生态環境,全力托起“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追夢之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