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剛更新的夢華錄中,趙盼兒的茶樓因為沒有冰發生了小小的插曲。那麼在距離現在千年之久的古人是怎麼制作冰塊的呢。
在《淮南萬畢書》《漢書》等史料中記載,
隻要“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也就是把燒開了的水倒進大甕裡密封好,再沉入井水裡三天三夜,就可以在炎炎夏日得到冰塊。雖然從物理科學角度說,這個技術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中,卻對空氣濕度、容器容積、水溫等要求極高,就算能造冰,産量也不高。”
實際上古代制冰主要用窖冰法和硝石制冰法。
窖冰法。在每年大寒季節時,古代的官吏,帶領下屬到冰凍河上鑿采,再将冰塊運送到冰窖裡,用新鮮稻草和蘆席做鋪墊,将冰放鋪墊上後,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硝石制冰法。古人發現硝石溶解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利用硝石的特性,可制作成冰。然後将罐中加入糖和香料的水,再用大盆盛上清水,罐置于大盆水裡,将硝石加入大盆水中溶解,罐裡的水結成冰,因此就形成了最原始的冰飲料。
太佩服先人們的智慧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