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剛、毅、木、讷近仁。《論語》新言“子路”二十九,蘿蔔/攝影
子曰:“剛、毅、木、讷近仁。”
孔子說,人的狀态與境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能夠剛毅,與人相處的狀态“木讷”,基本上說,這人做人的“火候”已經很不錯,接近“仁”的境界與領悟。
“剛毅”我們還好理解,但“木讷”就是“仁”好像不太好理解。
“剛”。
《論語》“公冶長”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剛?”——孔子說,“剛”者難尋。有人就問孔子,他的弟子申枨不是很“剛”嘛?孔子說他不剛,他私欲重,不剛。
看來,“剛”之人,除了他要是個“硬骨頭”,還要是個大公無私之人才配“剛”的稱号。
“毅”。
《論語》“泰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的高徒曾子說,不能有擔當,不能持之以恒、死而後已的仁人義士,稱不上“仁”!
“木讷”。
《論語》“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他老人家對不木讷的耍嘴皮子與裝樣子的“機靈蛋”看不上!而且這類人肯定不仁。
而同是《論語》“裡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說,君子的做派就是謹言慎行,“木”不見得就不“敏”,但木讷一定“話少”!
還是《論語》“裡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因為剛毅,所以仁者處順處逆都泰然自若,因為心安理得,所以仁者處苦處樂都表現出來有些“木讷”……“痛感低”……
筆者按,此章句,孔子他老人家說太少,而筆者說太多,到此為止,一家之言。請各位看官閱讀古文原文後多多自悟!
蘿蔔/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