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對應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其中,落雁指的是西漢時期的王昭君。相較于其他多多少少沾上"紅顔禍水"評價的三位美人,王昭君的評價要高上許多。
"昭君出塞"不僅鞏固了邊疆的和平,讓此後的幾十年内,漢朝與匈奴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關系;而且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由此可見,王昭君是當之無愧的"和平使者"。後人為表感激,也在多地都為她修建了"青冢"以作紀念。不過,關于王昭君當時出塞的真相卻有所争議。
匈奴的婚嫁制度十分不符合倫理據《漢書》中記載,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漢元帝劉奭(shì)将她賜給呼韓邪單于,是"皇命難違",不得不背井離鄉;而《後漢書》中則說,是王昭君沒有得到寵愛,心生悲怨,自願遠嫁匈奴。
史書中确切關于王昭君的記載很少,她本人具體的想法究竟如何,如今也不得人知。隻不過從僅有的史實中,可以看出出塞大概率并非王昭君個人的意願。
首先,人們耳熟能詳的"昭君出塞"故事是這樣的。王昭君到達塞外後,呼韓邪單于對她敬愛有加,兩人婚姻美滿,先後生有3個兒子。而後,在西漢王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逐漸控制了匈奴全境,結束了百年間匈奴各部落之間的紛争。
如此看來,昭君出塞就算是被逼無奈,這樣一個美滿結局,也算是一樁佳話。可實際上,王昭君大婚後僅過了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年僅42歲。
丈夫的去世,似乎激起了王昭君思鄉的愁緒。于是她曾上書漢朝,請求返回故土。可見,王昭君也許并不喜歡大漠,隻不過她返鄉的請求被漢室駁回了,最終隻能郁郁而終葬于大漠。
如果說,王昭君單純不喜歡大漠是她想要離開的主觀因素,那麼匈奴的婚嫁制度,就是迫使她想回到家鄉無可忽視的客觀因素了。匈奴的婚嫁制度,以漢人的傳統思想來看,十分不符合倫理。
人們隻聽聞古代有皇位世襲制,可在匈奴,居然連妻子也是世襲的。什麼意思呢?即"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之。"
通俗來講,就是無論老單于和新單于是父子關系還是兄弟關系,守寡的女子都要嫁給新單于。即便新單于同這名女子是名義上的母子關系,匈奴人似乎也不會産生于理不合的觀念。
這種習俗,不單單是匈奴人的傳統,許多遊牧民俗基本都如此。而之所以形成這種傳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遊牧民族的艱苦環境所緻。
衆所周知,遊牧民族時常爆發戰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大漠遠不如中原肥沃,資源匮乏,特别是遇到災年,隻得通過戰争來掠奪資源。
關乎生存,戰争都是時有爆發的事情,更何況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禮儀習俗了。因而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之下,為了民族繁衍,不論女子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如同牛羊一樣,可以被後來人所繼承。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過:"苟利所在,不知禮儀。"
因而,在呼韓邪單于去世之後,王昭君就面臨着嫁給自己兒子的局面。即便王昭君和新任單于并無血緣關系,隻是名義上的母子關系,也同樣難以令人接受。
所以,王昭君在呼韓邪單于去世後,才會迫切的想要返回家鄉。不過礙于皇命,她隻得"從胡俗",下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複株累單于。
不過好在,複株累單于和其父一樣,都是頗有大才之人。他在位期間,引薦漢朝相關制度,制定出了種種措施,改變了百年間匈奴多以戰争來掠奪資源的野蠻行徑,這極大的促進了匈奴經濟的發展和各部落之間友好的外交關系,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最為關鍵的是,複株累單于不僅于事業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他對待王昭君也是十分用心。可以說,王昭君在塞外的十餘年生活,是受盡了兩代單于的寵愛,也算是慰藉了遠離故鄉的寂寥之情。
此外,王昭君的幾個孩子均為貴族高官,這樣看來,無論她是以母親的身份,還是以自身的地位,都可以稱作是"人生赢家"。
因為如果是在漢室,雖說沒有匈奴這種不符合倫理的妻子世襲,然而皇帝若是駕崩,後宮妃子除去少數人,有許多都逃不過陪葬或是打入冷宮的命運。
所以說,王昭君出塞,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正應了那一句,福與禍總是相依的。
她終是名留青史,為後人所銘記隻可惜王昭君的第二段婚姻也沒能善終,或許是天妒英才,複株累單于隻在位11年,就不幸去世了。他與王昭君的婚姻,自然也就此結束。
兩度經曆喪夫,帶給王昭君的打擊可想而知。可是她的悲痛遠不止如此,複株累單于去世,意味着新的單于将要繼位。而她,也要繼續"從胡俗",嫁給下一任單于。
這下一任單于,是複株累單于同母的弟弟搜諧若鞮單于。在女子視貞潔如性命的古代,三番兩次的嫁人,換做那個時期的大多數女子,都是難以令人接受的。更何況王昭君是先嫁給兒子,而後又嫁給兒子的弟弟,心中的屈辱可想而知。
所以自此以後,王昭君終日郁郁寡歡。僅過了兩年,她就因病去世了,時年不過33歲。"落雁"就此香消玉殒,茫茫大漠上再也沒有一位讓大雁都忘記煽動翅膀的美豔女子了。
但是,寂寥的大漠上,美人撫琴之音卻不會被人們遺忘,飽經戰亂之苦的邊境各族人民,都會牢牢的記住這位女子所帶來的和平。
據傳,王昭君下葬之日,前來送葬的群衆紛紛用衣襟包土,為她壘起了像小山一樣高的墳墓。這座墳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上,在仿若能夠吞噬一切的風沙中,唯有這一座墳冢,墓草青青,格外引人注目。昭君墓被稱為"青冢",便是由此而來。
昭君出塞,對漢人以及匈奴的曆史都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不過這種貢獻,卻是王昭君淪為政治犧牲品換來的。古代社會,又有多少女子像王昭君一樣,處在男權至上的封建帝制下,自身的命運不受掌控。
如王昭君這般的,已經算是運氣好一些,至少她名垂青史。更多的女子如同一粒塵埃,并不被人們所在意。更甚者,被冠以紅顔禍水的稱号。
比如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其他三位。西施迷惑吳王夫差,加速了吳國的覆滅;楊玉環更是讓唐玄宗"從此君王不早朝";貂蟬的存在雖有争議,不過在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她挑起了呂布與董卓的矛盾,同樣也是一樣禍水的存在。
可實際上,這些女子又有多少身不由己呢?在皇權至上的古代,女子根本沒有權利左右自身的未來,隻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可是,最終備受争議的,是案闆上的魚,而不是"劊子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