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認一個字”寫不少了,大多數還在“草稿夾”放着,得一點一點查對好資料。這一個月以來,已經在平台發表出來的幾節,涉及了至少十多萬人次的閱讀。我也收獲了不少網友留言,真是開心。
确實是沒法逐一回複了,一并緻謝吧!
這則周末的“更正短文”想必平台會給以通過的吧?
正如大家所感覺到的一樣 ,漢字的古老産生的“美感”體現在字、詞、句、音、形、義的各個方面,年代久、傳說多,讀錯或者寫錯、記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畢竟“不錯”是最好的。
比如 ,中國足協在關于裡皮教練辭職的一則公告中錯用成語實在令人遺憾,但評論當下事情很可能引起别人不快,得罪人多了也不是啥好事,并不适合專門寫。但看着球迷發的網絡截圖,不隻是“差強人意“不合适,還附帶了“倍感失望”,而且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
終于沒忍住,寫了出來,給狠心發布了!因為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也是很正式的場合,發《公告》要字斟句酌才對。即使不算是“中字頭”的正式文件,但總歸也是足協的官方“微博”呀!(11月20日《每天多認一個字:“差「chā」強人意”的足協公告》)。
短文是最難寫好的。
“每天多認一個字”沒有能力也不打算作為字典、詞典存在,它的選材、叙述、行文隻适合飯後茶餘,或是鞍前馬後,或多一題,或多一趣;如果能有幾個段落寫得有點意思,俺就知足了。更深的學問,應當找大專家們去請教,俺可不是。
這則周末的“更正短文”想必平台會給以通過的,也算是個周末小結。
“箭袋”和“風囊”很可能就是絕配!
(1)有網友指出:把“箕裘”中的“箕”理解為“編簸箕”是不對的,它應當是指弓箭的“箭袋”(11月19日《每天多認一個字:箕裘「 jī qiú」》)。這位網友很可能是對的!并且他也提示了我對《孔穎達疏》的解釋更增加了一分懷疑!
如果網友指出的“箕”是“箭袋”,那麼我覺得“裘”是“風囊”就更有理由成立了;從而《禮記·學記》中的“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可以在“今日頭條”上得到完美解釋,文字、句式、意思都能對應了。
這可真是一個重要收獲,沒準兒可以共同申請專利呐,俺覺得!“箭袋”和“風囊”很可能就是絕配!
(2)對于“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各種典籍一直在沿用《孔穎達疏》的解釋,盡管早已感覺到其中問題多多的決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痛則不通”。
關于《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不妨引《孔穎達疏》原文如下:
"積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使之柔合以補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為弓之家,使幹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業,仍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也”。
截個圖,謝謝網友們的寶貴留言評論,俺這廂有禮了!
(3)還有網友提出些關于“例句”選擇的問題,以後單獨讨論作答吧,都是古人名篇,不敢輕易說三道四。再比如有網友提出”差強人意“中的”強“應當讀“三聲”,也很有道理,但是我還沒有查到特别有說服力的資料,暫且存疑吧。
(4)特别應當自責的是11月22日《每天多認一個字: “骀蕩”》一條”釋義“在錄入時錯把”無拘無束“竟然寫成“局束”了,幸好有網有友提醒,改正得還算及時。多謝,多謝!
(5)有網友提出除了注明拼音外,加上“同音字”更好,也有網友建議加上“小喇叭”功能;可俺除了拼音别的也不會呀。再說了俺口音太重,給加錯了更麻煩,暫時怕是實現不了!
(6)至于說如何使文章表達得更流暢些,除了回複能力有限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要不影響閱讀,我看能湊合就湊合着吧;想等俺水平提高,怕是得到猴年馬月了。
得了,先這樣吧。隻要大家喜歡,俺就認真寫字兒!
每天認個字兒,别讓人笑話。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