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生産和消費文化大行其道的時代,詩歌究竟能做什麼?詩人奧登早就說過“詩不能使任何事發生”,魯迅也曾說“一首詩吓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可以說,詩歌對于現實世界的能動性作用一直以來都備受質疑。然而,詩人批評家簡·赫斯菲爾德卻為我們展示了另外一幅可能性的圖景。
在她眼中,詩歌就是“要改變在其存在範圍内發生的生活。”“改變”不僅是詩歌更新自我與永葆活力的秘訣,更是重新檢視待人與世界之間關系的特殊視鏡。透過“詩”這扇窗去觀看與想象世界,我們會發現新的風景,見到新的天地,與此同時,我們與世界萬物發生聯結的方式也相應地獲得了刷新。因此,閱讀《十扇窗:偉大的詩歌如何改變世界》猶如觸碰到精神的閃電。我們會深深地感到,艱難的當代生活中雖暴雨不停,但我們仍有“詩的陋室”可避雨,甚至能夠憑借詩的庇護,鼓足勇氣穿過這暴雨,走到光亮處來。
《十扇窗:偉大的詩歌如何改變世界》,作者:[美]簡·赫斯菲爾德,譯者:楊東偉/譯 王家新/校,版本:大學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
重新返回可知可感的肉身世界
那麼,改變究竟以何種方式發生?實際上,赫斯菲爾德所謂的“改變”更多帶有隐微的“變形”與“轉化”之義。詩歌可以雨打芭蕉,潤物無聲,它“無須扭轉悲傷,也無須推翻或重鑄曆史;詩歌隻需去感動和改變”。改變并非一定要劍指生活,或者對于進入詩人視野的天地萬物橫眉冷對,用溫潤的目光注視一顆石頭,石頭也會開花:
冰冷的自由,在石頭之上,
在石頭之上,繼而在這世界之上。
如果你将手伸入水中,
你的手腕會立即疼痛,
你的骨頭會開始疼痛,而你的手會燃燒
仿佛水是火的一次變容,
以石為食,燃起深灰色火焰。
——伊麗莎白·畢肖普《在漁屋》
赫斯菲爾德似乎很在意詩歌中的石頭意象,從詩歌語言的角度來說,石頭提供了一條讓其連接世界的路徑。詩歌中的意象無不源自大千世界,一切詩語都是世界的回聲,所以劉勰才會感慨:“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石頭之上”繼而就站在了“世界之上”,此刻詩語對世界的觸摸變得真實,變得疼痛,而疼痛意味着我們還活着。赫斯菲爾德認為:“意象會以繪畫、石頭或詞語的形式回到外部世界。”由此,一條語言架構起來的溝通回路讓人與世界緊密依偎。
赫斯菲爾德的敏銳之處還在于,她看到了語言之外,詩歌成為了人與世界和解的證據。人們通常認為,語言對世界的改變極為有限,因為在語言系統當中,實實在在的“物”從未現身。按照索緒爾的理解,語言符号由音響系統和相對應的概念組合而成,而概念是抽象的、是人為的、是非自然的,語言的糾纏隻會在其系統内部消耗自身,難以和真實的世界發生直接關聯。正是基于這種舊有的認識,赫斯菲爾德格外贊賞“将語言放置于石頭之中”的詩人加裡·斯奈德。她解釋道:“隻有曾和石頭打過交道的詩人才能創造出‘銀河的卵石’這樣的結合詞。”與石頭打交道,是一個充滿了生态主義意味的表述,它摒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将趨于單一與固化的“人物關系”打散,将人放置在生機勃勃的生态之網中,重新締結“人與物”之間的“友誼”,如此才會讓我們切實體會到“散在六合間,蒙蒙若沙塵”的融合之感,認識到理解“渺小”這個概念是多麼難得的頓悟。當詩歌将人從一切偉大的命題中抽離出來,讓我們直面具體的事物,重新觸摸一顆石頭,凝視石縫中的萬象世界,詩歌方在語言之外為當代社會中疲乏羸弱的心靈鋪就了一條通往自然家園的大路。
這樣來看,詩人對語言的千錘百煉,其目的就并不止步于雕刻聲律,而更是讓人複歸世間萬象,成為世界的一部分,正如赫斯菲爾德在書中所說:“詩歌在其音樂、對象、言說、思想和情感的策略中,将經驗自我與一切存在之物相互關聯起來。在詩歌的語言中,生命召喚着生命,充滿着必然與愉悅,正如鳥兒召喚着鳥兒、鲸呼喚着鲸、蛙呼喚着蛙。它們隔着夜空、隔着海洋、隔着池塘相互傾聽,彼此認出對方,并被這種認識所溫暖。”偉大的詩歌既産生于這種與他者、與世間萬物之間的聯系之中,又恢複和鍛造這種富有生氣的聯系感。而在“聯系”的基礎上所發生的“滲透”更為緊要與關鍵。赫斯菲爾德認為,“詩的眼光對萬物的滲透比存在和意志本身更重要”。然而滲透卻又不止于單向度的動作,還意味着人與萬物之間的邊界的透明與模糊,是一種相互進入與相互作用。偉大的詩歌不僅能打通感官之間的區隔與界限,讓我們獲得一種複合性的意識感知,還能讓“内部伸出手去改變外部,而外部伸回觸手來改變觀看之人。”所以,寫出一首好詩,世界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被變形、被轉化。閱讀一首好詩也是如此,閱讀也是一種接觸與參與,因此“讀完一首好詩之後,握着書本的人就和以前不一樣了”。
赫斯菲爾德對詩歌語言的精确度有近乎“苛刻”的理解和要求,她借用松尾芭蕉的話說:“當詩人和客體之間的空間消失時,客體自身就能開始被充分感知。”詩歌技藝無疑是一種知識,而知識之所以存在,其前提條件就是主體與客體的二分,也即物與我的二分,但這種二分法卻讓人從“物我同一”的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一個流浪者。人觀察、思考、認知,進而建構知識,但從此也不再觸摸萬象,聽聞雷霆。赫斯菲爾德重視詩歌技藝,但她并未重拾形式主義的舊旗,而是充分認識到詩歌“知識”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唯有突破“知識”的藩籬才能讓詩歌真切作用于世界。在她看來,詩歌并不是去言說已經存在的知識,而是向尚未存在的事物發出邀約。作為禅宗修行者的赫斯菲爾德,喜用“悟禅”的方式認知詩歌,透過類似“禅”的眼光重新打量和“滲透”世界,語言就褪去了其權威的光環,詩歌就不再是某種語言的中介物,而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本身。那麼,打破既有知識對我們的塑造和控制,重新返回可知可感的肉身世界,這是偉大的詩歌給當代讀者的饋贈。詩歌語言隻是化身為維吉爾的引路人,它用理性和知識帶領你見證和感悟世間的痛感之後,語言則逐漸隐去自身,讓位于信仰、情感與精神,赫斯菲爾德正是站在東西方文明的節點上讓我們聽到了雷霆的訓誡。
簡·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美國當代女詩人、散文家、翻譯家。1953年出生于紐約,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
詩歌對“可能性自我”的發現與創造
然而,如果詩歌僅停留在恢複人與世界的感性聯系層面,那麼它們并不能成為持久影響我們的精神力量。實際上,赫斯菲爾德告訴我們,偉大的詩歌展現出的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動”,賦予我們的是“動”的能量,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既是赫斯菲爾德最為核心的詩學觀念,也是她最具洞見之處。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停止移動,就會成為他者的獵物;人類如果喪失了動的激情,就會不思進取,苟安求生;而藝術如果不追求自我改變和革新,就會淪為陳詞濫調。所以赫斯菲爾德聲稱“如果給‘藝術’這個詞加一個否定前綴,就能看出任何藝術形式中運動和變化的中心地位:藝術的反面是惰性。”她将“運動”提高到無比重要的位置,認為“運動”可以避免藝術的落伍、僵化和死亡,而且好詩能夠帶領我們從已知和顯見之物向未知之物“移動”,從而發現更廣闊的天地和世界。赫斯菲爾德念茲在茲的是詩歌對“未知”的勘探與發掘,對“可能性自我”的發現與創造,而“動”則能為這種持續性的探索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因此也可以說,赫斯菲爾德的詩學是一種“動的詩學”,其中既滲透着詩人對于藝術生命的理解,也灌注着她對于世界的存在方式的領悟和洞察。
更為重要的是,偉大詩歌從來都不隻是想象層面的高蹈與務虛,而是“一種既能召喚行動又能構成行動的語言”,或者說詩歌本身就是現世的行動與實踐。“寫詩”是一種行動,而詩歌中的話語結構又能影響和促發人的現實行為。因此,斯奈德才會精心培養一種“勞作想象力”,松尾芭蕉才會四處遊曆,以“行腳”的方式修行,感知世界,并尋找詩歌與世界之間恰當的連接點。芭蕉在遊曆過程中見證過世态炎涼,也寫下過具有批判鋒芒的俳句:
猿聲悲啼
難承受
秋風中的棄兒又如何?
然而,芭蕉以“天意”安撫内心,放棄救助路邊的棄兒,并寫下此俳句。在這場行動中,詩與現實呈現出某種程度的斷裂,因而會受到現代讀者的質疑。這顯然不應該是松尾芭蕉的得意之作,因為“俳句的精髓在于在久已熟悉的事物中發現一些尚未被說出的事物”,所以真正改變世界的詩不是空洞的呐喊,而是人的行動以及行動所帶來的審美與意識的改變,正如赫斯菲爾德改譯的另一首俳句:
在這世界漫長的雨中,
我們走過
詩的臨時避難所。
詩是石頭,是道路,是修建在語言兩旁的避難所,這是偉大的詩歌改變世界的根基所在。究其根本,詩是一種心靈體驗,詩人創造語言以祈求詩歌超越語言,迎向“漫長的雨中”終将出現的閃電。如果說赫斯菲爾德也在尋求詩歌語言的技藝的話,那麼這種技藝的獲得并非得益于理論,而正是詩的行動。因為智慧的得來唯有直接觸摸與參與世界才有效,詩歌也如此,技藝并非是要着力于編織語言的囚籠,而是說出隻有詩歌才能說出的事物,赫斯菲爾德指出:“無論是在概念上、句法上還是音樂性上,‘形式’能将心靈的口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将可理解的語言變成詩歌。詩歌反過來又改變命運:它們讓冥頑不靈的外部環境變得溫順,變得可供征用。”
詩歌就這樣以錯綜而微妙的方式改變和轉化着現實世界。但赫斯菲爾德從不孤立地看待世界,也從不孤立地看待詩歌的“變革之力”。她強調打開意識感知的大門,重新編織“聯系”之網,推進“動”的哲學在詩歌與世界之中流轉往返,這其實都内在于她的“改變”思想。換言之,無論是“聯系”、“滲透”還是“運動”,都是“改變”之一種,既是對舊有的詩歌感知方式與人類溝通方式的扭轉,也是對于世界運行法則的小小補充與修正。這種改變雖不如其他實用性改變來得猛烈與迅捷,卻在更微觀的情感和感受層面創造令人驚奇的震動,進而在量變與質變的辯證中重新塑造與校準人類的生活形态。正如作者在談及“峽谷的變化”時所說:“大峽谷的變化之慢幾乎令人難以想象”,但“峽谷的石壁重新校準了人類的時間感和尺度感”,這也與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的說法保持着高度一緻:“路過的旅行者的‘渺小’卻能喚醒并改變他們周圍山脈的‘廣大’”。
撰文/徐臻
編輯/張進
校對/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