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見“如意”之難得。
世人既少如意,更求如意。而“如意”本身,不僅成為了一種經典的器玩之型,也是我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運用頗廣。
如意,從何而來?
關于如意的起源傳說有很多,但有史可據的主要有兩種。
一者,認為是從西傳來的佛教法器,比如如意的頭部彎回就有“回頭即如意”的佛家暗喻。
比如公元410年《大藏經》中的《四分律》,僧侶傳教時,将要點抄在如意上,也是為菩薩所持法器。
早期器形可參見唐代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镏金銀如意。後來也被道家吸收了,像明代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裡,也給如意安了一個更“高大上”的出處——“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衆魔。”
所以,以法器兵器來看待的如意,天然就有辟邪護佑的寓意,而且還佛道兼顧。
但另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是,如意,本來自“癢癢撓”。清《事物異名錄》就記載:“如意者,古之爪杖也”。
把如意看做是古代抓癢時所用的“爪杖”的變體,稱“臂之不及,持之如意”,手撓不着的地方,用了它,就如意了。
但到了後來,這種日常用具因為“形”與“名”上的讨巧,而逐漸分化,一部分材質、工藝更精細的逐漸便升格成為了陳設珍玩。
比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裡,就将如意歸入文房器玩,元明繪畫中,也多見書房中如意與文房器具等一同陳設。
“如意”成風。
但要說最愛用如意的,當屬清代皇室無疑。
例如康雍朝起,就愛用如意賞賜給王公大臣。而大臣們每逢年節敬上,也是必呈如意。
比如清代姚之元《竹葉亭雜記》裡有載:“年節王大臣呈進如意,取兆吉祥之義也。自雍正年間舉行,嘉慶元年,貝勒、貝子公等,以至部院…俱紛紛呈進兩份”。
上賜下,下貢上,皆以如意作為“聯上下之情”的媒介。
乾隆的禦制詩裡就直接寫,“處處座之傍,率陳如意常”,反正宮裡哪兒哪兒都得有它,像紫禁城内的宮殿、三希堂以及行宮的禦座右側都擺放一柄鑲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
乾隆過六十大壽時,大臣們集資進獻了用金絲編織的60柄如意,用金達1361兩。到了慈禧過六十大壽時,也有人效仿上例,一次性進貢了81柄如意,是為“九九(久久)如意”。
宮中婚慶,如意也必不可少。
根據規制,皇帝大婚前一日,就要派人在鳳辇内安設如意,此外,還要公主福晉命婦四人,各執如意一柄,安設龍鳳喜床四隅,所謂“吉祥先進金如意,天樂聲中降鳳凰。”
皇帝的女兒出嫁,嫁妝中也少不了如意,比如乾隆之女和孝公主出嫁時,就得賜9柄紫檀嵌玉如意,取《詩經》中的“九如”的吉祥含義。
所以,皇帝登基,得有如意,來兆示吉安,新政順利;帝後大婚、宮中賀壽、佳節宴會等等,官員們敬獻如意,祝願皇室順遂安康、平安大吉;皇帝會見外邦使臣,也會贈柄如意以示友好。
皇上帶頭喜愛,那如意能不火嗎?
也正是清代如意之風的盛行,在吸收了笏闆、靈芝等器物的形狀特點後,如意的工藝也在此時達到了高峰,還在用材與形制上産生了千變萬化的突破與創新,可謂是集古代如意之大成,其中的佳作各部分比例諧調,柄身到柄首部的曲折度優美有力,裝飾繁簡适當。
三鑲,三趣。
尤其是以乾隆因好古而造的三鑲如意頗為值得一提。
清 紫檀柄青玉竹林七賢三鑲如意
“三鑲如意”是最早以竹、木為主體,首、腹、尾三處鑲以玉石。
早期三鑲如意其木柄質地有紫檀、花梨、黃楊、黃檀及檀香木等十餘種,或為光素,或雕刻吉祥圖案,或嵌金銀絲花紋。所鑲嵌的玉飾有曆代傳下來的古玉,比如戰國的玉佩、漢代的玉璧、宋元的玉帶闆等等,也有清宮造辦處自己雕琢的玉件。
這種三鑲如意此後非常流行,也是清代如意收藏中的大類,像和珅被抄家時,家産清單上4000多柄的如意,其中三鑲嵌玉如意和嵌玉九如如意就有3500餘柄,足見當時之盛。
▽
研習君為你推薦
清代 紅木三鑲和田玉玉
雕錦雞如意
良材遇美玉 精工可琢磨
此件黃玉三鑲錦雞如意,如意身為紅木質,S形的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觸手光潤,氣度渾厚而有富貴氣象。
木柄背面光素無紋,中脊弧度略高,便于拿取把玩。
首、尾鑲嵌靈芝如意形黃玉,柄身則鑲委角方形黃玉飾件,玉色純正而質細膩,光澤柔和,給人以高貴、内斂、含蓄的美感。
三塊美玉上均砣出淺浮雕山石草木紋,上有錦雞成對而立,寓意吉祥;雕工樸拙生動,風格大氣疏朗,生動有趣。
既取山林之趣,又有“金(錦)玉滿堂”的吉祥寓意,尤以緣起陽線最為别緻。
整器選料考究,缜密堅實、紋理含蘊的上等紅木與精光内斂的獨特黃玉相結合,彰顯磅礴氣象。
整體造型雍容而端莊,曲線婉轉而流暢,結構嚴謹而和諧,工藝娴熟而精湛,拿于手中把玩,可撫木質的光潔,可觀玉質的溫潤,可賞雕工的古雅,“得一含三趣可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如意佳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