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詩,在流傳過程中難免會與原作有些出入。所以很多千年前的古詩,流傳至今我們有的已經分不清作者是誰,有的搞不清其中某一句的原話是什麼。但随着越來越多的古籍被發現,專家們會對很多古詩提出更精确的認識。
随便舉個例子,比如小學課本中有首名為《畫》的五言絕句,“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大家應該還記得。以前的小學課本上寫的作者是王維,如今各版本教材上一般都寫佚名,原因是文史專家們發現作者可能另有其人。
一般來說,像這種對一首古詩的新理解和新發現,都是衆多文史專家們共同研究的結果,是需要考究大量的古籍資料才能下的判斷。但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位詩詞大會冠軍,對一首尚有争議的古詩的理解,卻很有見地。
杜甫有一首千古名名作 ,名叫《月夜憶舍弟》,大家請看全詩: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聖出手,水平自然沒得說,其中次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但事實上,這首詩除了次聯外,首聯也一向為很多文人所推崇。不過“邊秋一雁聲”5個字,卻被争議了幾百年。在《全唐詩》中,這一句用的是“邊秋”,但是在明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等宋代和明代讀本中,它是“秋邊一雁聲”。其實字都是一樣的,不同點就在于這個“邊”和“秋”的位置。
大家不要覺得讀唐詩就一定要依照《全唐詩》,事實上《全唐詩》是清朝康熙年間編訂的,距唐朝比宋、明兩朝更遠。而且《全唐詩》出過不少錯,比如把元代作者唐溫如的《題龍陽縣青草湖》歸入了唐詩等。
《全唐詩》不能全信,而宋朝和明朝的幾個讀本也不夠權威,于是這句詩的兩種說法古代文人便争議了幾百年,現代的專家們也尚有争議。目前很多書籍收錄的雖然是《全唐詩》中的版本,也就是“邊秋一雁聲”,但多數都會在賞析部分加上一句:也作“秋邊一雁聲”,這其實就是讓讀者自己去判斷。
可就是這個專家尚有争議的古詩,詩詞大會第三季的冠軍雷海為,卻發文解析,表示自己能确定這句詩到底哪一個版本是正确的。熟悉詩詞大會的朋友應該對雷海為不陌生,他學曆不算高,原本是一個外賣小哥,因為愛讀詩、背詩,在詩詞大會打敗彭敏一舉拿下冠軍。論背詩的實力雷海為肯定是有的,但專家都不能确定的事,他真的能說清楚嗎? 此舉是不是不知天高地厚?
他認為從格律的角度,無法判斷出哪句是對的,但是可以從大詩人們習慣的用法來确定。他認為“邊”字雖然意思很多,但在古詩詞中常見的意思就是兩個,一個是邊緣,比如河邊、旁邊等;另一個意思是邊地。在這首詩中,很明顯“邊秋一雁聲”的意思是秋季塞外邊關傳來了陣陣大雁的聲音,所以作第二種意思來理解。
既然是第二種意思,那就應該找這種意思在古詩詞中一貫的寫法。于是雷海為舉出了不少例子,比如: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四面邊聲連角起 。
李白《關山月》: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 。
南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鹹陽 。
劉禹錫《始聞秋風》: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
這些詩句中,“邊”字都是作邊關來理解,都是放在名詞的前面,這就是古詩詞中的慣用寫法。因此,雷海為便認為杜甫詩應該是“邊秋一雁聲”。
我們仔細來看雷海為的這番解釋,确實是有理有據的,所以他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是願意去思考和研究。這一番解析得到了不少網友的認可,甚至有網友給他留言:比很多專家強。雖然他的這一番解析,要說服那些認為是“秋邊”的專家或許還有難度,但這種願意研究的态度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大家覺得哪一句是正确的呢?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