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節奏加快,許多人都說感到“蕉綠”,除了考試、升學、體重、婚姻等帶來的焦慮,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稱自己有“社會焦慮”,不喜歡與衆人打交道、恐懼社交。
你是否經曆過身處社交場合中,那種緊張、不安、尴尬、害怕的情緒呢?是否在面對很多人的情景裡,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面紅耳赤呢?
性格内向、腼腆害羞的人,經曆過以上場景的人就是有“社恐”嗎?
害羞、内向、膽小?什麼是“社恐”?
社交焦慮症,又名社交恐懼症、人群恐懼症,從醫學分析來看,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在心理學上被診為社交焦慮失協症(SAD),是焦慮症的一種。
患者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在有可能被别人觀察的場合、社交中,有明顯且持久的恐懼、焦慮感,他們害怕自己緊張的表現或無意識行為會引起别人的吐槽,同時會伴有出汗、面紅、手抖、心慌甚至胸悶頭暈的情況發生,更嚴重者甚至無法控制大小便。以上都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
内向、害羞、膽小不等于社交恐懼症。内向的人往往在社交方面缺乏優勢,但并不會因此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内向、腼腆是一種常見的人格特質,本身是沒有病理性的,雖然社交場合中會有一定壓力,但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可以面對的;而社交恐懼症會帶來自主神經紊亂的現象,患者有時能意識到自己的異常行為,但卻無法控制自己。
導緻“社恐”的因素是什麼?導緻社會恐懼症的原因複雜,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發展的結果。
從大腦發展的角度來看,有學者認為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群的大腦部分皮層、海馬體發育不夠完善。從生物神經的角度,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患者血液中的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更高。
另外,周圍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一級親屬患社交恐懼症會增加兒童患社交焦慮障礙的易感性,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限制,也會減少甚至阻隔孩子接觸社會和學習基本社交技能。
生活中一些具體的事件,比如兒童期虐待、兒童期經常搬遷、父母婚姻沖突等等,也會對患者在認知上與人格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往往會出現自卑、對外界過于敏感、過分追求完美等特質。
這種焦慮,危害不簡單
社交恐懼症往往給患者帶來生活上和社交上的不便,短期内雖暫時不會對患者本身構成威脅,但是其長期的危害可不容忽視。
社交恐懼症通常會伴有其他的精神障礙,最常見的共病有情感障礙、焦慮障礙和藥物濫用。患者因社交時的焦慮很難與他人溝通,這不僅會影響情感傾訴與交流,更會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負面作用,如此一來,很容易導緻抑郁症産生。
對成年人來說,社會焦慮還會損害社交與工作功能,長期來看,工作負面問題加上可能導緻的家庭沖突累積已久,引發其他焦慮症和藥物濫用的概率大大提升。有醫學研究顯示,焦慮情緒已經成為誘發心髒疾病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因素。
如何緩解“社恐”?社會恐懼症是焦慮障礙的一個重要亞型,患者經常會以一種回避和退縮的姿态來緩解焦慮的結果,還會一直帶着畏懼和痛苦去忍受,所以正确地認知并及時地治療社交恐懼症至關重要。
對于症狀程度較輕的焦慮症患者,專家醫師建議可以先采取自我疏導的方式來調節治療:如減輕呼吸頻率,強迫自己做數次身長而有節奏的呼吸,在與他人在一起的時候,可以手握某樣小東西增強自己的安全感;平時多大聲朗讀一些課外書籍、報紙雜志,多微笑,逐步嘗試參加一些熟人朋友範圍内的活動。
不斷地自我意識暗示,這種不安和恐懼感是可以消除的,并且正确認識人與人交往的方法。如果自我調節的方式不能減輕症狀,并且焦慮症狀已經持續數月已久,則建議要接受專業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是最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這個療法可以糾正和改變患者不合理的認知信念,從而減輕、緩解患者的焦慮。此外,一些抗焦慮訓練還能預防急性焦慮發作對患者造成的身心傷害。
針對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為了更好的療效,可以根據醫生的具體要求進行藥物治療,比如具有抗焦慮作用的抑郁藥、苯二氮卓類藥物以及部分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結合起來是最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害怕與人交流是因為内向、膽小?小心是患有社交恐懼症》,人民網-科普中國.
[2]《社交恐懼症并非“性格内向”,對人身心健康傷害更大》,人民網-科普中國.
[3]《藍奇奇說科普——你知道社交恐懼症嗎?》,新華網.
[4]《你知道社交恐懼症嗎?》,新華網.
[5]《我是不是得了焦慮症?我該怎麼辦?》,丁香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