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冬至了,民間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呢?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名醫張仲景的。
東漢末年,全國各地災害嚴重,各地災民流離失所,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看到各地災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缺衣少食,生病了也得不到很好的救治,毅然辭官返鄉,為窮苦人治病。在他返鄉時候,正好是冬季。
回鄉後,張仲景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于是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蓬,在冬至那天制作“怯寒嬌耳湯”給大家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進鍋裡熬煮,然後将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那樣的形狀,煮熟後,給每個人分食兩隻嬌耳和一大碗羊肉湯。人們喝了肉湯,吃了嬌耳,身體暖和了,凍傷的耳朵也好了。于是,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在冬至這天包成餃子食用。來紀念偉大的醫聖張仲景。
其實,在傳統冬至吃餃子習俗中,應該是早上吃,而且至少吃兩個,意思是從早開始,保護兩隻耳朵不要被凍掉。當然了,習俗隻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一定必須早上起來吃餃子啊。中午或者晚上吃一點也是可以的。畢竟,餃子還是營養搭配合理的食物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