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文複習?25 詩詞五首飲酒(其五) 作者:陶淵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文複習?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25 詩詞五首
飲酒(其五)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閑适、恬淡。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随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惬意。(任選一詞,言之有理即可。)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對即可。)
3. 請聯系首句中的“人境”,說說“心遠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
答:示例:這句詩道出了感覺(心境)與處境(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遠,是否離開人群。隻要心志高遠,心情閑适,超塵脫俗,身處“人境”也如同居住在深山幽谷。(意思對即可。)
4. 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答:這兩句運用設問的修辭方法,先以提問引發思考,再以自答揭示出能在“人境”中獨享安閑是源于心志淡遠。(意思對即可。)
5. 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的畫面。
答:示例:太陽下山了,南山籠罩着一層若有若無的岚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外出覓食的鳥兒,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地飛回巢穴。(符合詩意即可。)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憂國傷時、念家悲己。(意思對即可。)
2. 你認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個字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
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景象,令人觸目驚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個“深”字,寫出了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景象,令人滿目凄然。
3. 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兩句詩的妙處。
答:運用誇張的修辭,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寫出了因戰事使消息隔斷,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親人強烈的思念之情。
4. 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答: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歎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描述畫面2分,含義2分。共4分)
5. 結合全詩内容,說出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幾層意思。(3分)
答:“望”有“觀望”“希望”“盼望”之意。在詩中有以下含義:①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②希望戰火平息;③盼望能與親人團聚。
6.“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是一種什麼寫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移情于景。詩人以花鳥拟人,感時傷别,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其實是詩人自己内心情感的寫照,表達了詩人“感時(憂傷國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 本詩開頭兩句是千古名句,曆來為人傳頌,請任選角度進行賞析。
答:示例一:巧用修辭。運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示例一:用字生動形象。“壓”“摧”二字,形象地寫出了車的人馬衆多、來勢兇猛和守城将士的處境艱難,表現了戰争的緊張氣氛。
示例三:色彩對比鮮明。以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器張,借陽光下铠甲的金光顯示守城将士的雄姿英發,色彩對比鮮明,愛憎分明。
示例四:情感濃郁。歌頌守邊将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任選一角度,分析合理即可)
2. 分析“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滿”和“凝”字妙在何處。
答:一個“滿”字,擴大了激戰的場面,反映出守邊将士英勇殺敵的沖天氣勢;(1分)一個“凝”字,形象地描繪出戰場上血流滿地的場景和悲壯慘烈的戰鬥畫面。(1分)(意思對即可。)
3. 從感官角度賞析“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兩句詩。
答:這兩句詩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兩方面寫出了兩軍戰争規模之大、激戰之慘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壯氣氛,側面烘托出唐朝守軍對強大的敵軍士氣高昂、奮力反擊的形象。
4. 結合全詩說說作者捕捉“半卷紅旗”這個景象入詩是為了表現什麼。
答: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一方面是為了表現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為了體現行軍時的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态突顯了出來。
5. 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分)
答:引用典故,表達了邊塞将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2分)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 前兩句詩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2分)
答:前兩句由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歎,暗含歲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為後兩句議論作鋪墊。(意思對即可。2分)
2.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妙處。(2分)
答:運用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以兩位美女的命運象征東吳的命運,反映了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影響,同時也表達了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抒發了作者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意思對即可。2分)
3.“借物興歎”是杜牧詠史絕句《赤壁》中的主要寫法。請你結合詩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說明這一特點(2分)
答:①借“折戟”歎指當年的赤壁之戰。②借“沉沙”歎指英雄無用武之地,暗諷當朝昏庸。③借“鐵未銷”歎指英雄壯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共2分)
4.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2分)
答:作者借對三國史事的遐想,慨歎曆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從施展的無奈。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這首詞在《花庵詞選》中題作“記夢”,請分析詞人着力描寫夢境的作用是什麼?(2分)
答:借夢境把天上和人間的遭遇作鮮明對照,(1分)表達詞人對現實的不滿,對人生際遇坎坷的感懷,以及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1分)
2. 近代梁啟超評此詞:“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請從場景角度賞析其豪放的藝術風格。
答:示例一:選取天、雲濤、曉霧、星河、千帆等景象,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意境闊大,風格豪邁。
示例二:借用莊子筆下大鵬鳥正乘着旋風飛上九萬裡高空的景象,境界恢宏;借此風力吹到三山,膽氣豪邁,氣魄雄壯。
3.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表達作者對現實無能為力的苦悶,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兩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答:一是慨歎自己有才而無施展之機,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抒發了對社會動亂、文章無用的無奈之感。
5.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一句。
答:示例一:這兩句寫天、雲、霧、星河、千帆,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星河欲轉”寫詞人從颠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寫海上起風後,舟船(以帆代指)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融現實感受于夢境,想象豐富。
示例二:“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湧的波濤、彌漫的雲霧組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将詞人在風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任選一個角度,賞析合理即可。2分)
6. 天接雲濤連曉霧”中“接”“連”二字有何表達效果?
答:“接”“連”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洶湧的雲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7. 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上片前兩句所寫的夢境。
答:【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雲霧彌漫,波濤洶湧,海風呼嘯,從颠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而無數的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
8. 賞析“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中“嗟”、“謾”二字的妙處。
答:“嗟”字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彷徨憂慮的神态,也是詞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的歎惋。“謾”字流露出詞人心中無限的哀怨與惆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