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名言恻隐之心

孟子名言恻隐之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16:33:38

孟子簡介: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孟子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儒家學說,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孟子名言恻隐之心(如何看待孟子所說的恻隐之心)1

  • “恻隐之心”語出《孟子》公孫醜上篇。其原文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就是說,恻隐之心是仁的源頭。“仁”之一字的本意為“博愛”,“恻隐”二字的本意為“悲痛、同情”。也就是說,博愛來源于悲痛和同情。用現代術語來講,悲痛和同情是人的一種情緒,博愛是一種情懷,即人的這種情緒因結成了人這種情懷果。到此,我們就不由産生疑問,這種情緒因即恻隐之心是如何産生?

一,恻隐之心的産生。

孟子在論述“恻隐之心”時,提到:“人皆有不忍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恻隐之心,非人也。

由此觀之,孟子認為人的恻隐之心來自于人皆有的不忍之心,而所謂的不忍之心也就是同情、憐憫之心。人們見到孺子即将落入井中,就會産生同情、憐憫之心,從而生出博愛之心,伸出援助之手。

孟子名言恻隐之心(如何看待孟子所說的恻隐之心)2

孟子又在其後論述,人之所以産生這種博愛之心,不是人為了拉近與孺子父母的關系,也不是要在鄉黨朋友面前出名,更不是讨厭這孺子的哭聲,而是出于不忍。由此我們不由疑惑,這種“不忍”難道是出于無私嗎?

我們都知道,儒家講的“愛”一直是有差等的“愛”,就如孟子所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也就是說人隻要親近自己的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這是儒家對于“愛”有差等最為明顯的表述,愛是由親及人。所以說孟子所謂的“不忍”非是出于無私。

如果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既然不是出于無私,那隻可能是出于“有私”了。不過我這裡講到的“有私”非是貶義。

二,何為“有私”的恻隐?

李宗吾先生講:“何為恻隐?不過是怵惕之心的放大,故是由怵惕而生出恻隐之心。”而我這裡講到的“有私”就是出于這“怵惕之心”。怵惕也是一種情緒,它的産生可以理解為心理學上的“同理心”,即是人設身處地的理解。

孟子名言恻隐之心(如何看待孟子所說的恻隐之心)3

回到孟子的論述,裡面講人見孺子即将落入井中,會生出一種“同理心”,即将自己代入成孺子,由是生出怵惕之心。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完全可以将怵惕之心理解為敬畏之心。

何為敬畏?敬畏便是懼怕。比如有些人懼怕神靈的懲罰,而不敢做虧心事,這就是對神靈的一種懼怕,從而生出對神靈的敬畏之心。同理,人見孺子即将落入井中,在“同理心”的作用下,就生出怵惕之心,這也是人對死亡産生的一種敬畏,一種懼怕。所以我說孟子所說的恻隐之心,便帶有“有私”的特質。當然,我要再次強調,這種“有私”不帶有貶義,人皆有私心,怵惕就是私心之端,我們應該考其性質來取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