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至今,兩國間複雜的政治經濟與社會關系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尤其是全球唯一一架安-225運輸機的被毀,讓老牌航空制造商安東諾夫及其背後的烏克蘭航空工業體系,及其與俄羅斯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再次闖入公衆的視野。
千絲萬縷無法斷絕的聯系
在蘇聯時代,烏克蘭和俄羅斯處于同一個航空工業體系下,形成了多領域發力、一度領先全球的強大航空工業能力。
目前烏克蘭境内主要航空航天産業機構(圖源:烏克蘭部長内閣“投資烏克蘭”網站)
當時,烏克蘭擁有較為強大的飛機和發動機研制和生産能力,有自己的航空大學、獨立的飛機設計局、發動機設計局、飛機和發動機制造廠,以及比較先進的試驗設備。其優勢尤其體現在大型運輸機及其發動機、直升機渦軸發動機生産等領域。
烏克蘭目前擁有的主要航空航天工業廠所包括:
安東諾夫航空科技聯合體、電子儀表科學技術聯合體股份公司、基輔雷達工廠股份公司、軍工廠中央設計局、軍工廠生産聯合體、科穆納爾科研生産公司、南方機器制造廠生産聯合體、烏克蘭無線電設備科學研究院股份公司、馬達西奇發動機股份公司、伊夫琴科-進步機器制造設計局、巴頓焊接研究所,以及多個國家級科學院等。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蘇聯在其境内的所有航空企業和科研院所,設備數量占蘇聯航空工業體系中約15%到20%。其航空科研與生産能力在各獨聯體國家僅次于俄羅斯。也因此,烏克蘭與俄羅斯在蘇聯剛剛解體後的一段時期内,仍進行了大量的航空領域的合作工作。
“投資烏克蘭”網站在路演資料中強調了烏克蘭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優勢。
但随着國際局勢的變化,兩國的矛盾逐漸加深,這使得兩國間的航空合作項目也日漸減少、僵化。尤其是2014年之後,兩國均有意獨立建設本國的航空産業鍊。
但相對于俄羅斯,烏克蘭航空産業鍊獨立發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尤其在連年經濟局勢惡化、經濟指标不斷下滑的背景下,航空工業的發展連遭重創,一度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曾經的“拳頭”産品接不到訂單或者失去生産、更新能力,而新産品研制也陷入停滞不前的狀态。
即便烏克蘭政府多次試圖通過改革措施激活航空産業活力,但産業鍊不完整的曆史痼疾、政治經濟領域的持續動蕩,讓其發展之路依然不見明朗。
靠經典型号續命的整機制造商
烏克蘭安東諾夫飛機公司是烏克蘭唯一的飛機整機設計和制造單位。
其前身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是曾與俄羅斯圖波列夫、伊留申齊名的三大著名運輸機設計局之一。但自2014年以來,作為烏克蘭聲譽最高的航空研發與制造企業,安東諾夫公司也受俄烏關系惡化影響最大——由于俄制零部件的斷供,安東諾夫公司從2015年開始就幾乎處于停産狀态。自此,其主要收入就來自安-124和安-225的租賃、維護和改裝等工作。
安-124
而烏克蘭境内的其他飛機制造廠如哈爾科夫飛機制造公司、基輔飛機制造廠等,目前均已不具備獨立的飛機研發能力,隻能生産安東諾夫公司研發的部分型号。
安東諾夫公司的代表産品包括較早研發的安-70、安-124和安-225,以及近些年研發的安-148/158、安-132D、安-178等輕型運輸機型号。但目前看來,隻有安-178項目還在發展中。
安-148/158
安-148是安-74的加長型,發動機改為翼吊,安-158較安-148加長1.7米,對機翼和尾部等進行了結構優化設計。
該機是早期俄烏合作的産品,俄制零部件比例達到50%以上,在進口替代計劃無法完全實現的前提下,俄制零部件的斷供對安-148/158來說是緻命的。
安-132D
安-132D是烏克蘭根據沙特的需求,在安-32的基礎上研制的新型多用途運輸機。但沙特在2019年突然變卦,要求中止該項目,未來也不會繼續采購或生産安-132D。但安東諾夫公司仍自行推動該機完成首飛。
從國際飛機市場的供需關系來看,該機不具備足夠的競争力,特别是在失去俄羅斯的技術支持後,安-132D已經無力繼續發展。
安-178
安-178是安-158的軍用型,機身結構得到優化,載重18噸,具備一定的野戰起降能力。
該飛機于2010年啟動研制計劃,2015年5月首飛。安東諾夫公司表示,目前大約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家公司參與了該型号的研發與生産。
可以發現,能否解決俄制航空零部件的替代問題,對于安東諾夫公司的整機研發與制造來說非常關鍵。
早在2014年俄烏關系破裂初期,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曾寄希望于其下屬企業實現俄制産品進口替代,但是現實的殘酷令其很快意識到這條路走不通。于是2017年,烏克蘭開始與國外供應商協商部分所缺零部件的供應,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的多個航空企業都曾入選其供應商清單。但後續的情況顯示,這些型号依然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無法為烏克蘭航空産業創造收入。
因此,為了最大程度挖掘現有型号的價值,安東諾夫公司專門成立了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專門運營安-124與安-225。不過,即便在全球貨運需求較為高漲的這兩年,安-124和安-225所帶來的收益仍不足以彌補飛機研發和生産環節的巨大資金需求。
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業界的強者
在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産方面,烏克蘭最重要的機構有三家:馬達西奇發動機股份公司、伊甫琴科-進步機器制造設計局,以及生産燃氣輪機的科洛索夫機械設計科研生産公司。
伊甫琴科-進步機械制造設計局
烏克蘭最主要的航空發動機設計單位,從1945年起該局就開始進行航空和地面用燃氣渦輪發動機的設計、試制、取證,及監控批生産和使用等工作。但該局隻負責發動機的研發工作,生産工作則由馬達西奇公司負責。
該局設計過的産品主要有:蘇聯首款長壽命渦槳發動機Al-20渦槳發動機、蘇聯首台三軸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D-36渦扇發動機、蘇聯首台推力超過20噸的渦扇發動機D-18T渦扇發動機、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直升機發動機D-136渦軸發動機以及世界上首台投入使用的槳扇發動機D-27槳扇發動機等都是該局的經典設計産品。
D-136發動機
馬達西奇發動機股份公司
馬達西奇公司始建于1907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該公司是以紮波羅日航空發動機制造廠為主,聯合了烏克蘭8家發動機專業廠而成立的股份制公司,是目前烏克蘭最大的先進航空發動機生産和維修企業。
馬達西奇公司主要生産進步設計局和俄羅斯克裡莫夫設計局所研發的發動機,産品主要用于安系列運輸機、雅克系列飛機,米系列直升機、卡系列直升機,以及部分地面動力設備等。
多年來該公司共生産了幾萬台不同用途的發動機,其中Al-222-25、D-436渦扇發動機,D-27槳扇發動機,D-136、TV3-117渦軸發動機等都是烏克蘭的拳頭産品。過去馬達西奇公司的最大用戶是俄羅斯航空産業,對俄羅斯出口量占其總産量的一半以上。
科列索夫機械設計科研生産公司
科列索夫公司主要研制船用燃氣輪機、減速傳動裝置、廢氣鍋爐、各種量級的軍民用船船的動力裝置等。
科列索夫和其批生産制造單位——“黎明”生産聯合體,在過去幾十年裡共計向蘇聯/俄羅斯海軍提供了1500餘台發動機。此外,該公司還向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油氣公司生産了700多台地面電站的燃氣輪機。該公司主要産品有GTD-2500地面燃氣輪機、GTD-3000/M75地面/艦用燃氣輪機、GTD-3200地面燃氣輪機系列、GTD-6000 /M70地面/艦用燃氣輪機、GTD-10000/M70地面/艦用燃氣輪機、GTD-25000/M80地面/艦用燃氣輪機系列、GTD-110發電燃氣輪機等。
可以看出,作為蘇聯工業體系的重要支柱地區,烏克蘭航空工業曾在型号整機、機載武器、發動機等多産品領域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但而今,在綜合國力日漸衰退的大背景下,曾經完備、強健的航空科研與制造能力已經不複以往的輝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