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體”是詩歌的一種重要體裁,早在南北朝時就被詩壇所認可,到了唐代歌行體開始興盛。自唐至清,雖然絕句、律詩、詞、散曲等流行一時,但歌行體始終在詩壇占有一席之地,很受詩人喜愛。
那什麼是歌行體?
明代詩評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曾經說過:“歌,曲之總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與歌行始漢,唐人因之。”可見歌行就是叙事為主的詩歌,它始于漢樂府,到唐朝時開始成為正式詩體。簡單點說,“歌行體”類似于以七言為主的中長篇叙事詩,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很多中、長篇抒情詩、寫景詩也屬于歌行體。
自唐代以來,歌行體名篇衆多,例如《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行路難》、《琵琶行》、《長恨歌》、《春江花月夜》、《将進酒》、《兵車行》等千古絕唱都是歌行體,甚至《紅樓夢》中的《好了歌》、《葬花吟》等也都屬于歌行體。
歌行體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知道這些特點,結合以上例篇,我們就能很輕松地判斷一首詩是不是歌行體。
一.全篇字數不固定歌行體容量大,一般比絕句、律詩要長,例如《長恨歌》120句,《琵琶行》88句,當然也有句數較少的,例如《将進酒》28句,當然還有更短的。
歌行體以七言句為主,很多全是七言句,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有些歌行體夾雜三、四、五、六、八、九言,甚至十言、十一言等。
例如李白這首較短的歌行體《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阙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鹂愁絕不忍聽。
這首歌行體以七言句為主,夾雜五言和九言。而《将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為十言,“岑夫子,丹丘生”為三言,這些在歌行體中都屬于普遍現象。
歌行體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換韻次數不限;可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可以平、仄韻換押,總之和格律詩相比,歌行體押韻非常自由。
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雨夜》就是平、仄韻換押,每四句一換韻。
雖然歌行體不屬于格律詩,但也有不太嚴格的平仄交替、相對和相粘規律,目的是使歌行體音律和諧,朗朗上口。
對仗句在歌行體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如《琵琶行》中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歌行體中的對仗一般都是寬對,無需很工整。
歌行體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如回環、重疊、頂針、疊詞等,加強節奏感,強化詩意。重字現象在歌行體中非常普遍,甚至是一種特色,例如《春江花月夜》中出現12個“江”字,14個“月”字等。
回環的例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頂針的例子:杜甫《兵車行》中的“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疊詞的例子:杜甫《兵車行》中的“車辚辚,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等。
樂府歌詞多來自于民間,而歌行體脫胎于樂府,因此歌行體具有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等特點,便于表達詩人情感,便于流傳和傳唱,如《将進酒》、《琵琶行》都是如此。
朋友們,讀了本文,是不是對“歌行體”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