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窦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
味精曾和食鹽、醬油、白糖一樣,同屬于家家戶戶必備的廚房調味品。
但當下的生活中,人們一邊吃着味精,又一邊怕味精:
吃味精,會緻癌?
雞精比味精更健康?
越來越多的家庭裡,味精慢慢地消失了!
那麼味精真的會緻癌嗎?雞精一定比味精更健康?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什麼是味精?
上世紀日本人從海帶中提取出谷氨酸,将其取名為“味之素”。
20年後,中國化學家吳蘊初使用水解法生産出谷氨酸,将其稱為味精。
所以,味精是用大米、玉米、小麥、甘薯等糧食作物進行微生物發酵後再提取、精制,得到符合國家标準的谷氨酸鈉。
味精的鮮度極高,能刺激味蕾、增加食品的新鮮風味,常添加于湯料和肉制品中。
味精進入人體後可以被消化吸收,并參與到正常的新陳代謝中,其分解産生的谷氨酸,雖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也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
味精緻癌,比鹽和糖更可怕?
網絡上流傳着一種說法:味精緻癌,味精比鹽和糖還可怕。
有傳言稱,當溫度超過100℃時,味精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危害健康甚至緻癌。那麼,這是真的嗎?
科學解釋:
味精中約含有80%~90%谷氨酸鈉,在過長時間的高溫烹饪時,确實有一小部分谷氨酸鈉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但這個比例非常小,對人體産生的影響微乎其微。
建議菜肴出鍋前加入味精,主要是更好地保持味精的完整性,以保留更多的鮮味,但這并不代表 “高溫使味精緻癌”。
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聯合組織規定,味精的ADI(每日容許攝入量)是0mg~120mg,即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量不超過120mg。
但1987年和2004年再次評估後,将安全攝入量改為“無需限制”。
而且國際上許多權威機構都做過味精的各種毒理試驗,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味精在正常使用範圍内對人體有任何危害的依據,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為“在現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條件下,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沒有任何障礙”。
雞精比味精好?
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品,其主要的成分就是味精(含量40%)和鹽,此外,還有少量的助鮮劑核苷酸、雞肉提取物、澱粉、膨化劑、香精、色素等。
可見,雞精的主要原料仍然是味精。
有些人誤認為,雞精的成分相對較多,所以雞精比味精更有營養價值。
這可就錯了,因為味精是單一的谷氨酸鈉,而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料,本質上沒有區别,所以雞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既然沒有什麼區别,日常做菜過程中又該如何使用呢?
放了雞精味精,還放鹽嗎?
從烹饪的角度看:“鹽味百味之王”,如果鹽不到位,其他的味道也無法體現出來。
味精的鮮味隻有與食鹽并存時才能顯出,所以在無食鹽的菜肴裡(如糖拌菜)不宜放味精。
從健康的角度看:為了防止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人每日鹽的攝入量為5克。
有些人在炒菜時,放鹽很節制,但放起味精來就大手筆了。
殊不知,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5克味精的鈉含量相當于1克鹽的鈉含量。
所以,如果菜肴裡已經放了較多的味精,應盡量少放鹽。
味精吃多了常常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但是因為味精不鹹,所以很容易食用過量而察覺不到。
特别提醒,這幾類人群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
比如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群,應特别注意減少味精和食鹽的攝入。
如何正确使用味精?
谷氨酸鈉是在堿性溶液中會轉變成毫無鮮味的物質,并具有不良氣味;在酸性溶液中,則不易溶解,并對酸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谷氨酸鈉的最适使用濃度為0.2%~0.5%,最适溶解溫度為70℃~ 90℃。因此,在使用味精時應注意:
糖醋味的菜肴、酸湯類菜肴不宜使用味精。
菜或湯即将出鍋時再加入味精,這樣既不破壞味精,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産生鮮味。
拌涼菜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菜肴。
在本身含谷氨酸鈉較多、鮮味極好的菜肴(如炒雞蛋、用雞或海鮮炖制的菜、用高湯烹制的菜)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否則,不僅浪費,還會影響菜肴的天然鮮味。
綜上所述
“高溫使味精緻癌”并沒有科學依據
味精和雞精本質上沒有區别
還有如果菜肴裡已經放了較多的味精
應盡量少放鹽
建議出鍋前加入味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