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篆天策最新全部章節在線閱讀

雲篆天策最新全部章節在線閱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7 20:16:30

精深言之,“自為”或“自在”并不是某種存在形态,而是某種存在質态,或是同一種存在質素的自性演動。也就是說,自為并不是自為者獨有的内性和樣态,而是自在者之自在質素的展開。因此,自在者亦有自為的屬性,隻是較為細微罷了;反之,自為者亦有自在的本性,而且正是這個深刻的自在性主宰着自為的樣态。說到底,“自為”無非是自在者愈來愈不能“自在”而不得不有所“為”(或曰“有所作為”)的自然存在方式或自然存在質态而已。【弗洛伊德對人性中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區分,以及榮格向“意識層”以下發掘“無意識”的支配性基礎,就是在最富有自為色彩的精神現象中追溯和分析其自在性本原的一種嘗試。】(1)

物的自為質态表達為物的感應狀态和物的能動狀态之增勢,即表達為對自存條件愈來愈迫切的依賴和占有,而互為條件的依存關系和互為對象的感應機制是任何結構化狀态必然發生的基礎。因此,從物理學的理論上講,在宇宙爆發的初始瞬間,最簡單的亞核結構及氫核結構就有可能出現,随着宇宙存在質态的演化,亦即随着所有存在者依賴條件的遞增和感應性能的擴大,結構化的發展勢在必行。也就是說,“存在”表現為結構存在,“物性”表現為物性相關,這是近代物理學從牛頓式的絕對實體(絕對時空、絕對質量)向愛因斯坦式的相對存在(時空彎曲、質能互換)逐漸深化的客觀規定,也是海德格爾哀歎人類的思想史從着實追詢于本體論上的“存在”滑入面對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空殼”虛與周旋的根源所在。這種自然意義上的結構化趨勢具有某些規律性的特征:首先,從原子結構層次上氫核聚變或重核裂變的釋能狀态,到分子結構層次上離子鍵能的平衡狀态,再到生命結構乃至社會進化層次上的耗能日劇狀态,系統結構的能量維系越來越艱巨(即符合整個宇宙演化的熵增和熱寂趨勢);其次,更重要的是,各層結構自下而上(亞原子粒子、由粒子演化而成的原子、由原子化合而成的分子、由分子編碼而成的生命、由生命聚合而成的社會)依次呈現出内部構态的逐步分化,具體地說,即宇宙代償進程的結構質态随着衍存條件量的增加而日趨繁複,随着依存感應性的擴張而日趨動搖;前者使結構狀态傾向于複雜和緻密,後者使結構狀态傾向于疏離和松動,二者相輔相成,推動着自然界的結構化衍存形态向日益令人目眩的脆弱高度挺進。(2)

──是為結構化之繁複趨勢。(3)

怠至生命物質的條件依賴和感應依存發展到非得借助于自主能動性的代償方可實現之時,社會結構由以顯形,它表明,物演分化和殘化的進程業已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從而迫切需要更為龐大和更為複雜的結構形态予以整合。實際上,社會的代償性發生是與生物之問世同時肇始的,即社會的演進照例有一個從無結構狀态向結構化狀态嬗變的過程,且随着生物生存度趨于下傾,社會結構度相應上升,也就是說,生物的生存度與生物的社會度呈反比相關,這一定律勢必貫徹始終,隻不過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貫徹方式而已。因此,如上所述,它一方面表達為社會結構的日益嚴謹和高密合趨勢,另一方面又表達為社會行為的日益自由和高動蕩傾向,從而提示生物的社會存在與生物的理化存在同樣都是宇宙遞弱代償進程的自然産物。(本書之第三卷就是對此項論題的展開。)(4)

雲篆天策最新全部章節在線閱讀(第五十三章衍存律4)1

注釋:

(1)回顧第十三章的注釋可知:“自在”和“自為”表面是相反的不同的概念,其實是不等位的同義詞,即都隻是對衍存者存态的表達,隻不過“自在”是原始的存在度較高、代償度較低的存在如無機物無為情狀的表達,“自為”是對後衍存在度較低、代償度較高的存在如動物代償能動性的表達,能動性的不斷增加表達了存在本性遞弱、屬性遞豐的趨勢。也就是說,自在質态、自為質态為同一質素(即存在性)的展開過程。所以,人性作為物性的繼承和發展,在深層上具有前衍物性的自在本性,在淺層上具有後衍物性的自為屬性,這就是弗洛伊德區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榮格挖掘“意識層”以下的“無意識”的正确性、合理性之所在。弗洛伊德劃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依次發展其實就是人性的分化進程,“本我”是先天本能欲望下的“我”,蘊含所有最基礎的生理需求,處于“我”的無意識狀态;“自我”是後天本能欲望下的“我”,蘊含特定文化環境塑形下的“我”的一系列本能要求,處于“我”的潛意識狀态;“超我”是後天理性主宰下的有強烈自我意志或遠大理想的“我”的不斷進取的狀态,是顯意識狀态下的不同價值傾向或意志傾向下的“我”。而榮格把精神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側重意識層面,弗洛伊德則側重意志層面,但意識和意志是一體的,所以二者根本上是一緻的,都是想表達精神的分化進程。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精神的分化進程是和物演分化進程同步的連續進程,任何概念的切割和劃分都是武斷,但這種武斷也是為了确定概念的邊界,以通過不同概念幫助我們認識整個分化進程;隻不過在更大的整體視野下透視這些概念的本質,這個概念的邊界就可以被打破、被消弭。

(2)無論條件量遞增、感應屬性放大還是能動屬性擴張都是物演進程存在度遞弱的表達,而存在度也是衍存者特定質态的表達,這個質态也包含了衍存者的結構屬性。結構代償的實現離不開結構内部各具體存在感應性下的相互依存,也離不開結構外部對其他依存條件的感知和占有。也就是說,後衍的自為的複雜系統必然需要依靠感應屬性對内、對外與越來越多的依存條件相關聯。如人體作為一個系統結構的維持離不開體内各系統、各器官、各組織之間的依存配合,也離不開外在感知能力和行為能力對于外在各種依存條件(如衣食住行)的獲取。如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結構存在離不開社會内部各系統、各部門之間的依存配合,這種依存配合共同塑造了每個個體生存需要的社會環境,也離不開外在自然環境這個更基礎的依存條件(如陽光、空氣和水);當自然環境的污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時,人類的文化就必須做出相應調整,以維護自然環境來維護自身的生存基礎。

也就是說,任何存在都是一個通過感應屬性、能動屬性相互依存下的特定結構,隻不過越後衍的存在其結構越複雜,其感應屬性也越豐富。第五章“一切非本原性的存在是始基存在的臨時寄存形式”中這個形式就是特定感應屬性、能動屬性鍊接起來的結構形式。結構屬性、能動屬性和感應屬性是特定存在度下衍存者不可分割的一體存在。所以,“存在”表現為結構存在,“物性”表現為物性相關。即是說,任何存在不過是特定存在度下的結構系統。任一結構系統或衍存者都是憑自己特定的感應屬性和能動功能來實現其結構搭建、維系及外在依存的。當我們說某物,其實說的就是該物具有的結構屬性、感應屬性、能動屬性等所有屬性的總和,而物的所有屬性都表現為所有内外依存條件的相互關聯乃至占有。

“存在”表現為結構存在,“物性”表現為物性相關,還說明了一切存在都是相對存在。這也是絕對時空觀會被相對時空觀取代的原因。第五十章到第五十三章的四條衍存律表達的都是遞弱代償的衍存律,表達的都是萬物存在的相對性,或者說一切存在包括時空都是因為始基存在本性遞弱而層層代償出來的相對的屬性存在。古希臘追究的永恒不變的絕對實體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牛頓的絕對時空、絕對質量自然也不成立,必然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

“存在”表現為結構存在,“物性”表現為物性相關,還是人類對自然的追求滑向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原因。正因為越後衍的系統結構越複雜,關聯的依存條件越多,所以,人類作為最後衍的存在者為了在越來越失位、失穩的僞在和危在中維系自身的存在,必須對越來越複雜的系統、越來越豐富的感應屬性予以追究,同時,因為哲學的分化導緻哲學對本體的追究越來越浮淺,也必然滑向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這樣的表層探究。第一百五十五章進一步通過論述物演的正反饋進程指出了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在科學上的意義和哲學上的淺薄。

而且,衍存進程的結構繁化也與能量呈現出相關性,即從簡單原子結構的釋能狀态,到分子結構的平衡狀态,到生命結構的耗能狀态,這是熵增理論在質量系統的表達。第八十七章也明确指出:自然結構的演化進程表現為結構内能傾向衰減的趨勢,且恰好自生命結構開始衰減為負值耗能的代謝狀态,從此該項負值随着生物物種和社會結構的同步進化而日漸加劇,由以達成“熱寂傾向”與“遞弱存續”的自然統一。即是說,無機結構和生物結構的能量演化關系并不是兩個方向相反的動勢,而是同一動向的嚴格承繼和一脈順延。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衍存進程中,結構的日趨繁複是通過感應屬性的日趨豐富來實現的,越後衍的結構越離不開内部各分化物之間從被動到主動的彼此依存,如最後衍的人類社會正是依賴于個體日益豐富的感應屬性和自由能動性(即民主和自由)來實現的,所以,在社會結構内部會顯現出表面的自由化、寬松化以及外顯的柔和化,但社會結構卻在這種表面的疏松與動搖中越來越複雜化和緻密化,也越來越不穩定。或者可以直接說,人類社會中,個人的自由化傾向和感應屬性的擴張正是為了編織因依存條件倍增而更加繁複化、緻密化的社會這張大網。

雲篆天策最新全部章節在線閱讀(第五十三章衍存律4)2

(3)——這就是衍存進程中的結構化之繁複趨勢,亦即衍存結構自繁律。衍存的進程就是結構化系統層層疊加的累積過程,而從感應到感知、到人類智質繼續分化的感應屬性日益膨脹的過程,就是連接這個結構系統,并與這個結構系統配套同步的過程。當然,這也是與條件遞增和能動性擴張同步的過程。無論條件、感應性、能動性還是結構,分别表達的不過是同一衍存進程的不同側面而已。

(4)生物和生物社會作為物演進程的一個嶄新階段,共同以社會存在的質态,繼續表達着自然衍存進程的結構自繁律乃至統一的衍存規律(這是卷三的内容),從而充分說明了社會不過是自然衍存進程中物質結構化日益複雜的終末結構形态。在生物社會的發展階段,生物的生存度(即存在度)和生物社會的社會度(即結構化程度)成反比,隻不過,在體質分化階段和智質分化階段,分别通過體質分化和智質分化來實現生物存在度的降低和生物社會結構化程度的提高。所以,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會存在是整個物演的同一系存在,是整個衍存系列基于不同角度的深層解讀而已:自然存在基于整體的總角度,精神存在基于感應屬性的角度、社會存在基于結構屬性的角度。

注:上一章講衍存動勢自主律,本章通過自為性是某特定存在度下的存在質态,說明感應性和自為性共同達成分化物之間的結構依存關系,共同構成該特定存在度下的存在質态,順勢導出衍存律之四:衍存結構自繁律。特别說明社會不過是衍存進程結構化的産物,當然,與結構化同步的是依存條件的膨脹和感應性、能動性的擴張,這是結構化得以成立的基礎。

雲篆天策最新全部章節在線閱讀(第五十三章衍存律4)3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