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記者 韋幸文 林亮
黨的十八大以來,來賓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做好扶貧工作,發揮來賓精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幹勁搶抓時間,堅持問題導向,全力以赴完成脫貧攻堅各項目标任務。2016年,來賓市合山市成為廣西首批四個脫貧摘帽縣(市、區)之一。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截至2019年底,來賓市已有合山市、金秀瑤族自治縣、武宣縣、忻城縣等4個貧困市(縣),254個貧困村,28.3萬人實現脫貧摘帽,來賓市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46%,僅剩15個貧困村、3637戶10331貧困人口尚未實現脫貧摘帽,面對這場大考中決定最終成績的“壓軸題”,來賓已做足準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黃花倒水蓮成為共和村重要的種植藥材品種,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廣西新聞網記者 金翔義 攝
金秀共同種養專業合作社社長趙成品在介紹當地種植的中草藥品種。廣西新聞網記者 金翔義 攝
金秀瑤族自治縣共和村:"靠山吃山"林下種植瑤藥促脫貧
常言道“靠山吃山”。對于地處金秀瑤族自治縣中南部大瑤山腹地的金秀鎮共和村群衆而言,“靠山吃山”成為他們脫貧緻富路上一個形象的注解。
“共和村群衆以前主要靠杉樹、茶葉和竹筍這3種傳統的作物來獲取經濟收入。”已在共和村駐村工作5年的第一書記黃國整介紹說。種植杉木需要15年才能産生收益,茶葉和竹筍雖然每年一收,但是不太适宜當地規模化種植,沒法幫助群衆有效脫貧緻富。2016年,共和村有着252戶988人尚未脫貧,貧困率高達50%。顯然,光靠簡單的“靠山吃山”已經行不通。
“瑤醫”“瑤藥”算得上是瑤鄉金秀文化中重要的符号之一,而金秀瑤族自治縣對于林下種植中草藥就是“瑤藥”,也已曆史悠久。早前,還有當地老百姓進山采集中草藥出售補貼家用的情況。黃國整等負責共和村脫貧攻堅的工作人員看到了林下種植中草藥的發展潛力廣闊,随後開始加大力度鼓勵共和村貧困戶們發展林下中草藥種植經濟,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帶動群衆脫貧增收。
而機遇也适時出現。2017年,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和金秀瑤族自治縣結成脫貧緻富、共奔小康對子。經過考察,茂名市茂南區一家上市公司與金秀共和村結成對子,簽訂了幫扶協議,緻力于将該村打造成瑤藥種植的示範點,從而帶動金秀瑤族自治縣其他地方發展瑤藥。在各方合力推動下,“合作社 基地 農戶”發展中草藥的模式逐漸成形,形成了藥企産前提供技術培訓,産中科技指導,産後收購、加工、儲藏和銷售的成熟流程,實現了基地的規模化、産業化。
“2016年以來,共和村貧困戶脫貧數量連年增長,目前全村隻剩下3戶9人尚未脫貧,預計2020年9月共和村将實現全部脫貧。”黃國整說。據了解,目前共和村種植有黑老虎、絞股藍、九結風等十餘種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的藥材,種植規模達7000畝。通過林下種植的形式,實現了保護生态環境和發展種植經濟兩不誤的可持續發展局面。
金秀瑤族自治縣聖堂山南麓山腳下,有一處用瑤民舊居改造的民宿旅遊度假區。廣西新聞網記者 金翔義 攝
遊客在民宿度假區内休閑。廣西新聞網記者 金翔義 攝
金秀瑤族自治縣大嶺村:“網紅”民宿 讓他們脫貧奔富路
在有着“桂中第一高峰”之稱的聖堂山南麓山腳下,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一個叫作大嶺村的小村子因為發展鄉村旅遊業“火了”。吸引了遠近遊客聞名而來,隻為到這裡遠眺聖堂山雲卷雲舒,再在大嶺村的民宿裡閑适地住上一晚,給心情放一個假。
2015年以前,下轄4個自然屯、有110戶395人的大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卻有66戶215人,貧困發生率處于54.43%的高位。“2015年以來,得益于市裡和縣裡重視,挂點幫扶單位等各方形成合力,大嶺村形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共識,探索出了發展‘旅遊+民宿’特色産業的路子,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已經在大嶺村駐村了5年的第一書記莫秋明說。
目前,該村已建成了一定規模的瑤嶺天下民宿,有效帶動了該村旅遊民宿的産業發展。2016年至2019年,大嶺村共接待遊客38.6萬多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多萬元,直接帶動65戶貧困戶213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低為0.51%,創造了旅遊扶貧的“大嶺速度”和“大嶺模式”。
如今,在這個深山裡的小村落,有民宿8家、農家樂2家,共92間客房、181張床位,還有7家在建的民宿也即将營業。大嶺村從一個偏僻貧窮落後國家級三類深度貧困村發展成了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首批國家森林鄉村示範村等,并成了來賓市文化旅遊扶貧的典範,帶領貧困群衆逐步走上了一條鄉村民宿文化旅遊助力脫貧緻富的新路子。
貧困戶蘇秀良正在合山市嶺南鎮裡蘭村火龍果扶貧産業園裡務工。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 攝
合山市裡蘭村:一個火龍果帶“火”一個村
在嶺南鎮裡蘭村火龍果扶貧産業園,農戶正忙着護理火龍果,修剪苗芽、拔草,一派忙碌景象。
“我本來是種植甘蔗的,現在也種。然後之前聽說火龍果園這邊有活幹,我想着在家附近,又能再緩解家裡的負擔,每天還有100元收入,就來了。”在裡蘭村火龍果扶貧産業園務工的貧困戶蘇秀良說。
為扶持産業發展,給貧困戶收入提供可持續提高的路子,2019年,合山市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實施千畝火龍果産業項目,通過“公司 技術 基地 農戶”一體化運作模式,農戶實現“流轉有租金、勞作有酬金”,帶動合山市裡蘭村188戶貧困戶增收。
2019年,合山市裡蘭村火龍果扶貧産業園被認定為“合山市第三批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村級示範點”。今年,裡蘭村創新農村集體經營管理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利用上級扶貧資金300萬元購買思甘屯150畝火龍果一期工程,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以上。目前已完成二期工程土地流轉工作,簽訂土地流轉協議295畝,涉及農戶140餘戶,第一年租金及青苗補償已全部發放到位。
通過推行“農業企業 村民合作社 産業基地”的運營模式,确保了裡蘭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固增收,火龍果扶貧産業園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貧困群衆脫貧緻富奔小康的金鑰匙。
合山屯山村裡種植天冬第一人淩爾平。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 攝
合山市屯山村:種植中藥材 脫貧有良方
走進屯山村,随處可見一種葉子像松樹、根如蘭花、莖上還有刺的植物,整齊地生長着……這種植物叫作天冬。天冬屬于名貴中藥材,價值高,市場好,隻要掌握技術就能種植。
“我是從2015年經人介紹開始種植的,剛開始隻有兩畝多,到去年,我家已經種了六畝多。我覺得種植天冬很有發展前景,銷路不愁。”淩爾平說。淩爾平是屯山村裡最早種植天冬的人,經過幾年來的精心管理種植,他種出天冬畝産達到7000多斤,2019年通過銷售天冬藥材,讓他的收入翻了幾番,成為屯山村種植天冬的“金字招牌”。
目前,中藥材市場上對于天冬的需求量大,新鮮的天冬收購價為每公斤5元,幹貨可賣到每公斤60元。而且天冬的産量高,每畝可産5噸左右,收益在2萬元以上。2018年以來,天冬藥材種植逐漸發展成為屯山村産業幫扶項目之一,淩爾平也由貧困戶搖身一變種植天冬的緻富領路人。
屯山村在淩爾平的帶動下,目前已有20多戶貧困戶種植了近200畝天冬藥材,預計收入達400多萬元。屯山村加大動員該村貧困戶及農戶種植天冬藥材的力度,把天冬藥材作為屯山村産業發展的重要項目,做大做強天冬藥材産業。此外,屯山村還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如牛、豬、富硒大米等特色産業,助推脫貧攻堅。目前,産業覆蓋率達99.71%,新型經營主體或産業基地帶動貧困戶比例為25.69%。
瀑泉村村民正在忙着采收蓮藕。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 攝
合山市瀑泉村:因“荷”而來 但求“藕”遇
“我們這幾年種植蓮藕都得到政府以獎代補資金,從2016年的一畝擴大到現在的五畝。合作社分紅按前面規定的,今年都得到了分紅。”一名正在勞作的藕農說道。近年來,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戰果,努力打造幸福鄉村,北泗鎮瀑泉村着力發展蓮藕種植産業,帶動當地貧困群衆脫貧增收。
瀑泉村以合山市荷泉蓮藕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台,發展多種經營,将村民閑置土地整合後,發展有機蓮藕特色種植項目40多畝,今年計劃擴大至55畝。蓮藕批發價4元/斤,一畝産量3000斤左右,正常情況下年收益可以達到50多萬元。為發揮荷泉蓮藕的最大價值,做到物盡其用,合作社成立燎原食品加工廠,制作藕粉、藕粉條,形成荷泉蓮藕産業鍊,打響荷泉蓮藕品牌。
荷泉蓮藕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開發了有機蓮藕、有機桑葚、林下山雞等特色種養殖,還成為瀑泉村黨總支特色種養殖培訓基地。合作社以貧困戶扶貧資金入股及帶動種植的方式将帶動瀑泉村拉的屯63戶貧困戶,共178人脫貧緻富,同時采取 “基地十合作社十農戶”的種植經營模式,通過該模式一方面能夠吸納拉的屯10多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另一個方面帶動了周邊農戶蓮藕種植積極性,一起創收,進一步激活當地種植産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