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語、英語、俄語等語系的“婀娜”相比,一筆一劃、端端正正的漢字,似乎并不算優美。但漢字,卻是最有魅力、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全球文字普遍字母化後,漢字卻以其獨特的魅力,保留着它最本真的美。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為了漢字該走向何方,文化界曾有過不少争論。1930年前後,關于漢字是否該拼音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社會名流,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趙元任先生。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大等多所名校的教授,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或許因為他也深谙音律,所以他十分推崇漢語拼音,他認為完全可以用拼音代替漢字,這其實就是支持漢字字母化。
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他費盡心思寫了篇神作,全文96個字都一個讀音,名字叫《施氏食獅史》。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
說到底,趙先生這篇文章寫來就是為難讀者的。全文用文言文寫就,每個字的讀音都是“shi”,很多人讀完這麼多翹舌音,舌頭都難受了。但是這文章寫完,趙先生就該後悔了。他的本意是想強調拼音的重要性,想說明中國拼音的博大精深。但此文一出後,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想強調漢字的重要性,因為這樣的文章若是隻有拼音沒有漢字,誰能理解它的意思。就連當時采訪趙先生的記者,都誤解了他寫此文的真實意圖。
就這樣,這篇舉得很不成功的例子,流傳了90年,它的存在證明了漢字才是真正的“王者”。大家别覺得這段文字僅是一堆“shi”字音的堆砌,其實它講的是一個有頭有尾的趣事,事情是這樣的:
石頭屋子裡住了一個姓施的詩人,他好吃獅子,發誓要吃10頭,便經常去集市尋。這一天的10點,他又來到集市,看到了10頭獅子,便把它們都射斃了。于是他扛着這些獅子回到自己的石頭屋裡,回到家裡發現石屋濕了便擦試了一番,然後才開始試着吃獅。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背回來的是10塊石頭。
為了寫出這樣的神作,趙先生确實是用心了。全文通篇圍繞着姓施的文人好吃獅子這件事展開,通篇無一字多餘,寫得充滿了畫面感,可見他确實是對語言理解很深的,令人佩服。事實上,當時趙先生并不隻寫了這一篇同音文,當年他還寫了一篇名為《季姬擊雞記》的文章,全文也是一個讀音,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也是很挑戰人的。
咱們的漢字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曆史,它曾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官方文字,雖然如今不少國家都不再用了,但14億國人早就把它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一次又一次的漢語熱證明了它的魅力。有人說它難寫,有人說它難學,但這一撇一捺都藏着咱們幾千年的文明。大家說是不是?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