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秋時,孔子從衛國進入晉國,來到黃河邊,卻進退兩難。
他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黃河的水,浩浩蕩蕩向東而去,但是孔子卻注定不能渡河,這是命啊。
人這一生,有太多的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順勢而為,讓自己走得更遠一些。
人不能頹廢,但也要認清形勢。
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人,一晃就過了五十歲;再一晃,就應該六十歲了。還沒有來得及享受青春,頭發就白了。
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事情要做。不管經曆了什麼,現在有多少錢,擁有什麼位置,都要考慮下半生應該如何渡過了。
從今往後,學會窮養自己,把欲望降低一些,學會過緊日子,才會笑到最後。
02
生活上窮一點,越節儉越富足。
小時候的我們,多半生活在農村,過了很多的窮日子。
我居住的村莊,在半山腰,村裡人靠種水稻為生。因為土地不夠肥沃,面積不夠大,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家就缺糧食。
母親厚着臉皮,向鄰居借米。鄰居說:“隻能給你一擔米。多給了,可能我家也不能撐到出新米的那天。”
為了省錢,母親想了很多辦法。比方說,去趕集,一定要走路去,不能坐拖拉機。雖然隻要一角錢路費,也舍不得。舊衣服不能嫌棄,哪怕上面有補丁,也要穿,隻要暖和了就行。
随着時代的發展,我們從農村走進了城市,靠打工,改變了生活。即便是留在農村種地的人,也靠種果樹、養魚養豬,過上了好日子。
老一輩的人常常說:“人,要憶苦思甜。”
吃苦耐勞的本性,我們不能丢。就像當年的父母一樣,從牙縫裡擠一擠,餘糧就有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把金錢留住了,可以為自己交社保,買房子。如果有條件的話,存款的利息也能減輕一些生活負擔。
真正的好日子,是内心的富足,精神上的飽滿。即便生活在社會底層,也能感受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03
對兒女窮一點,加強“吃苦”教育。
有一首歌裡唱道:“忙忙碌碌多少春秋,為了兒女吃盡了苦頭,想給老爸斟滿一杯酒,想給老娘梳一梳頭,可惜兒在外不能陪左右......”
我們的一生,注定要虧欠父母。自從離開了家鄉,和父母就是聚少離多。甚至在過年的時候,也不能吃一頓團圓飯。
對父母的恩情,我們雖然無以為報,卻能心知肚明。
轉念一想,我們為了兒女能夠享受更好的教育,在城裡有一席之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兒女們會感恩嗎?還是他們不領情,覺得幸福來得太容易了?
時代不同了,兒女不能感觸到70年代的生活有多難。作為父母,應該把人生感悟,傳給兒女。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傳承好家風,教會兒女賺錢的本領,比給他們金銀财寶更靠譜。
作為四五十歲的人,以後賺錢的本領會小一些,收入多少,也是未知數。從今往後,不和任何人比較,帶着兒女一起吃苦,放下面子,踏踏實實過日子。
比方說,帶着兒女去挖紅薯、種蔬菜,感悟揮汗如雨的勞動之美。
04
時間上窮一點,工作别太匆忙了,要注意勞逸結合。
看過一條消息:在株洲,54歲的賀湘閩帶着52歲的好友梁成,從家鄉出發,開始人生最後一次旅行。在之前,梁成确診是癌症晚期,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算一算,五十多歲的人,真的不是很老。但是病痛卻無情地席卷過來,讓人猝不及防。
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身邊總有一些四五十歲的人,活成了苟延殘喘的樣子。也有一些同學或者朋友,再也見不到了。
有人說:“健康是最大的不動産。”
以後,我們要更加注重健康了。在時間上,要好好把控,即便賺錢的任務很大,也不要夜以繼日地撲在工作中。适當放松自己,給自己放個假。
擠出時間,去做個體檢,根據身體狀況,合理運動。
05
社交上窮一點,縮小自己的朋友圈。
小時候,我們都有一個仗劍走天涯的夢。希望自己是那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有朋友,能夠豪氣沖天地聚一聚。
初入社會,人生地不熟,靠聚會認識了很多人,靠喝酒拿下了很多的工作業績。
古羅馬政治家賽涅卡說過:“一個僅僅因為有用而被人結為朋友的人,也隻有在當其有用之時才有人來結交他。”
越來越發現,朋友圈再大,一旦談及利益,就明顯變小了;親戚再多,一旦你變窮了,就減少了;還有微信裡,如果大家知道你很窮,也沒有地位,自然就會嫌棄你,甚至都懶得回你的信息;一起長大的發小,也不再那麼單純了,一開口就談錢......
随着年紀的增長,對社交的本質看得越來越透徹。以後,學會依靠自己,做一個獨來獨往的優秀的人。
06
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百年,其實是一段又一段的時光,拼接起來的。
身不由己是一種無奈,時不我待是一種精神,富貴在天是一種心态。70後的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在60歲之前,做好養老的準備,引導兒女自強自立。
古人說:“三歲看老。”
從一出生那一刻開始,很多的苦,就注定了。因此,我們不要懊惱,活在當下,把握餘生,才是正确的選擇。
願你我,窮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