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喜龍仁是著名的漢學家、藝術史學者和收藏家,對于很多喜歡老照片的朋友來說,應該都有所耳聞,1918年喜仁龍首次來到中國,考察了北京、洛陽、開封、蘇州和杭州,并在回國之後出版了一本集遊記、旅遊手冊和學術著作為一體的書籍《金閣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21年,他再次來到中國,前往安徽壽縣打算進行考古挖掘工作,因當地剛剛經曆了一場洪災,他隻好前往西安,并向有關部門遞交了考古挖掘申請,但并沒有得到允許,也就是在此期間,他用相機記錄下了古城西安當時的景象。
城牆遠望
從河對岸眺望西安的城牆。西安城牆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曆時八年竣工,規模之大,造型之宏偉使之成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牆。
護城河
西安城周邊河網密布,分布着渭河、泾河、沣河、澇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八條河流,故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圖為西安東城牆及城外的護城河。
城牆一角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西安古城牆保存得非常完好,女牆規整,箭垛堅固,令人歎為觀止。
雙層甕牆
西安城牆規格極高,城牆高達十二米。在整個城牆上,城門是最脆弱的地方,為了加強城門的安全,當年在西安主城門前的甕城上設置有一高一低兩層城牆,使之固若金湯。
城牆之上
城牆上的城樓和附屬建築。圖左是主城樓,另外兩座建築是城牆上的休息室,供在城牆上值守官兵臨時休憩之用。
瞭望塔
城牆上兩層樓閣式建築,即可以憑欄觀景,也可以作瞭望塔使用。在瞭望塔之下,建有一座牌坊,雖然隻露出一角,但依舊能夠感覺到它的大氣和精美。
東門箭樓
西安東門叫長樂門,取自“長樂未央””之意。西安的主城門都是采用“門三重樓三重”的樣式。圖為東門閘樓與箭樓之間的第一層甕城内的景象,通過箭樓的城門洞可以看到長樂門主城樓的下部景象。
東門主城樓
這是長樂門箭樓與主城樓之間的第二層甕城内的景象。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當年兩層甕城内都建有非常精美的兩層建築,1911年皆毀于戰火,隻剩下一片殘垣斷壁。此時已經過去了十年,這些建築仍沒有得到修複。進入城門之後,便是寬闊的中山大街。
南門之外
從城南眺望西安南門的景象。在畫面中可以清晰看到南門的完整結構,圖的最左邊是南門閘樓,然後依次為南門箭樓和主城樓。
走近南門
西安南門又叫永甯門,取“永保安甯”之意。這張圖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西安城牆“門三重樓三重”的情況。閘樓通過半弧形的城牆與箭樓相連,箭樓後面,是主城樓的樓頂。在護城河邊,有一隻“大黃”懶洋洋地躺在土堆上。
閘樓之前
閘樓是建在甕城正面城門洞上的敵樓,樓正面均勻分布有12個箭孔,它是城牆最前沿的防禦工事,規模比後面的箭樓要小很多。圖為當年永甯門閘樓前的景象。
西門遠望
站在護城河對岸遙望西安城西門,高大壯觀的城牆之上,着箭樓、主城樓和官兵休息室分布均勻,層次分明。
西門之外
西安西門名“安定門”,取“西部邊疆安泰康定”之意。安定門和其他主城門一樣,外繞護城河,閘樓、箭樓和主城樓一個都不能少。
走近西門
西門的“三重門三層樓”結構,在圖中清晰可辨閘樓和箭樓的屋頂都有所損毀。西城門外種有高大筆直的樹木,這一點和其他門有所區别。
城外民居
這張照片的角度和前一張圖基本相同,高大的城樓下是一些民居建築。可能是喜仁龍太喜歡這個場景了,他拿着相機向北又走了幾步,拍下了第二張照片。在這張照片,西門閘樓顯現得更為清晰。
西門閘樓
西門閘門近景,閘樓之上同樣設置有十二隻箭孔。閘樓的外面是西門外大街,兩邊有各種商鋪,街道上有行人正在通過,近景停着一輛運糧的獨輪車,車夫正站在旁邊休息。遠處的城門之下,有幾個士兵正在站崗。
西門主城樓
安定門第二層甕城内的景象。主城樓上瓦片上長滿了青草,城門上的“安定門”字樣清晰可辨。注意看位于城門邊上的那棵槐樹,當年還不是很粗大。在槐樹之下,是一口水井,這口開鑿于清康熙初年的大水井,以甘甜的水質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
安定門前
安定門前熱鬧的景象,小販擺着地攤出售着瓜果梨桃和其他各種商品,行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在槐樹下,停着一輛運水的大車,運水工正在往車上裝水。
城門内景象
安定門内的西大街街景,道路很寬,街邊的商鋪上挑着幌子,販夫走卒往來不斷。在路邊可見高聳的電線杆。
西安北門
在喜仁龍的鏡頭裡,并沒有出現西安北門的鏡頭,西安北門名叫安遠,早在 1911年便毀于戰火,圖中的安遠門主樓為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在1908年所拍攝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