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04:15:20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和“義”是儒家最核心的概念。

“五常”這個詞并不是先秦時期提出來的,它的最終形成是在西漢,是大思想家董仲舒總結孔孟的思想而最終确立形成的,并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之一。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漫談儒家的五常)1

第一:仁

“仁”是儒家道德的根基,是孔子提出來的。“仁者愛人”,“仁”就是單人旁加一個“二”,說白了就是人與人怎樣相處,“愛人”就是關愛别人,更是互相關愛,就是“和諧”。“仁者,恕也”,仁就是恕,什麼是“恕”的,“心”字底上面一個“如”字,你心如我心一般,我心同你心一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這樣才能和諧。孔子把“恕”概括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是怎麼看待“仁”呢?孟子說:“側隐之心,人皆有之”“側隐之心,仁也”。同情心人人都有,看到别人的痛苦我們自然會産生悲憫之情,這就是“仁”的表現。可見,“仁”源于内在的善良。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内在的道德修養。“仁”如果外在表現出來,那就是“義”。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漫談儒家的五常)2

第二:義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可見,“義”是要“為”的,這就是見義勇為。把“仁”的道德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才叫“義”。“義”的行為就是“義舉”;為“義”而戰,就是正義的戰争;為“義”而獻身的行為就叫“英勇就義”。隻有“仁”的内心想法,而沒有“義”的外在行為,則是“假仁”“僞善”或很可能是“麻木不仁”“無情無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義也”。羞恥心,人人都有,“知恥而後勇”,它是義的發端。我們看到弱者就想幫助他,隻是想不行,幫助了嗎?幫助了就是“義”。我們看到有人為非作歹,欺淩别人,路見不平,就想管一管,管了嗎?管了就是“義”。原來,“義”是内在的道德外化而成的行為。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漫談儒家的五常)3

第三:禮

“禮”的本義是祭神、祭祖先的儀式。引申為規矩、道德規範,孔子一生“克己複禮”。

孟子說:“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禮也”。我們拜神明、拜祖先,内心當然是虔誠恭敬的,這種“恭敬心”,也就是尊重,這就是“禮”。

禮是尊重。比如在公司裡面,尊重領導,所以得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這就是“禮”為什麼引申為規矩。

如果隻把“禮”理解為尊重,也是不準确的,因為儒家講究“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那麼“禮”實際上是互相尊重。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就給你點顔色,讓你知道什麼叫規矩。規矩不是約束某一個人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

“禮”也是内在的,尊不尊重隻有你自己心裡明白。“禮”表現出來叫“儀”,“禮”是内在的道德,“儀”是外在的表現。我們祭神、祭祖,内心的尊重是禮,舉辦的儀式叫“儀”,所以禮儀是連用。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漫談儒家的五常)4

第四:智

“智”指智慧,是對“仁”“義”“禮”的正确認識。

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是”是正确,“非”是錯誤,“是非心”就是“智”的發端,原來“智”是道德判斷的能力。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現在你覺得對的、美的,十年後呢?三十年後呢?難說。辨别真善美假惡醜是需要智慧的,也是需要時間檢驗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先見之明的。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漫談儒家的五常)5

第五:信

“信”是“人”的“言”,它的原義是真實,引申為真誠、誠實、守諾、信任等。

孔子說:“民無信不立。”曾子常提醒自己:“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一個不守信用的人,在社會上遲早會被淘汰的。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會遠離說話不靠譜,謊話連篇,欺上瞞下,兩面三刀,坑蒙拐騙的小人呢?

儒家君子仁義禮有了新的内涵(漫談儒家的五常)6

#閱讀的溫度# #以書之名# #頭條曆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