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戰國.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鸠,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屍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
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将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诎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
有争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緻。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隐;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裡蹞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緻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衆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理解《勸學》 史毅/文
《師說》載:"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這段話有這樣兩個意思:
其一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其二是把孔子推向了極其崇高的地位。
我們知道,唐朝的韓愈先生是儒家信徒,後來宋代的歐陽修、範仲淹亦儒家傑出代表。往前溯,晉代的陶淵明和漢代的賈誼也是宿儒;再往前推至荀子,他也是儒家學派的重量級人物。由此我們發現,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代經典篇目,幾乎都是儒學者的代表作。即使屬于道家學派的老子、莊子、列子等,由于道家是從儒學中分離而來,也與儒家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系。選編教材的語文權威學者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倒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命題。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荀子在讀五經方面與孔子的思想保持一緻。雖然他培養岀了韓非子、李斯這樣的法家人物,一一法家亦是儒學的一個支派,法家鼻祖子夏即孔子學生一一但儒法同樣有諸多相同的地方。
我們這樣說,是想闡明儒學于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以至曆史延續至今,從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經典篇目的數量上來看,儒學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編部教材為什麼要将儒家經典當作課中的重頭戲?荀子在《勸學》中的這段話似可看作答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特别強調後天的教育,他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和"蘭槐之根漸之滫”的類比,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占領思想陣地對育人是何等地重要。毋庸諱言,儒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神支柱,培養岀數十萬支撐中華大廈的優秀人才,直到今天,仍被視為優秀傳統文化。如果不用這一優秀學說熏陶中學生,難不成坐等西方"普世價值”來俘虜不成?
這是一個關乎人生觀、價值觀的大是大非問題,也是中學生寫作文首先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因為我沒聽說過沒有觀點和主題的作文。既然這樣,那麼我們的作文寫什麼觀點和主題?部編中學教材的經典不是告訴我們了嗎?他們的觀點和主題就是我們的觀點和主題。
其次,荀子于《勸學》中反複告誡我們,學習目标要明确、專一,不能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他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故君子結于一也。”
什麼叫"結于一也”?就是堅定地專注于一個目标,為此立下冥冥之志,才能迎來昭昭之明,為此做成惛惛之事,才能獲得赫赫之功。走岔道的人到達不了目的地,有二心的臣子很難被一國所容;目不能左右同視而明,耳不能東西兩聞而聰。隻有用心如結,其儀一兮,才能成為君子。
有時,我們已經走了九十九步,尚差一步而松勁了,這不能說是成功;有時我們壘土築牆,九十九筐都堆上去了,隻差一筐未擡,結果功虧于這一篑。所以荀子提醒我們學習要
一以貫之。他說:"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裡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就像當年的黑龍馬對取經回來的白龍馬說:其實這幾年我在磨道中轉的圈數不比你在取經路上走得少,恨隻恨我怕吃苦沒跟着你們走。這"一出焉,一入焉”便分出了平庸和英雄。
在前往目标的道路上,不要過分誇大所謂智力的作用,而是要牢記荀子下面所說的至理名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弩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一上,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關鍵是這個"用心一也",對此,荀子說:"權利不能傾也,群衆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有此德操何事不能,何功不克?
請目标明确地、用心專一地、按部就班地努力吧!
本合集《中學語文經典的背誦與理解》作者簡介:
史毅,男,1955年出生于内蒙古後套五原縣,祖籍陝西府谷,中學語文教師。
教學之餘,筆耕不辍,退休後積極參加社會團體活動,曾為中國寫作學會會員,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講師,内蒙古孔子學堂推廣委員會特聘專家,内蒙傳統文化協會特騁專家,烏海孔子研究會會長,五原作家協會高級顧問。
烏海孔子研究會會長--史毅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