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簡直太棒了,至此很多人把“詩和遠方”當作了人生的理想。
可事實上,當人們回過神來,不得不面對糟心的生活、忙不完的工作,心中難免抑郁、低落。内心自言道: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這眼前的苟且?
所以,這句話隻是給了人們短暫美好的向往,而随後又陷入了對現實的無奈與失落。
“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最早出自高曉松的《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
高曉松在《曉說》中說,他的護照48頁,但每個終點都值得贊頌千篇。
高曉松也許真的活成了詩和遠方。這是因為他的出身和資源,他有那種資本。
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很多人連護照都沒有。
據統計:中國有12.6億人沒有出過國。
再看看五一黃金周、十一黃金周,到處人山人海,這說明什麼?難道人們不知道錯峰出遊嗎?
當然知道,隻不過沒辦法,無論是打工人還是創業者都太忙了,根本就沒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去追求詩和遠方呢?
這樣看來遙遙無期。。。。。。
那麼,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觸不可及的理想豈不是非常痛苦?
也許,選擇躺平的人正因如此。
其實,使人痛苦的并不是所處的境遇,而是人的思維。
“眼前”與“詩和遠方”為什麼非要對立起來呢?
為什麼眼前不能有詩和美好呢?
是自己的思維限制了詩和美好。
活在當下、享受當下、自在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一種覺悟,我們并把這種覺悟稱之為“通透”。
如何才能活得通透?
《學經》說:
知本而為,效師而行,諸事皆簡,不相拘泥,是得自在。
什麼是“知本而為”?
世間生靈,日月為母,氣靈為父,水土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離失,此謂之本,本者,根也。
什麼是根本?
日月、氣靈、水土是根本,而且處于得成、離失的變化動态。
把這點想通,會明白很多事,想想看,現在的人們以什麼為根本呢?
然今之世人,皆以勢位功利為母,以假名巧取為父,以貪妄為氣血,以執念為精神。忘本而為,為而有為,不知何為!
現在的人卻是以欲望、貪念、虛妄為根本,不肯着眼于當下,無法看透事物的本質。
什麼是“效師而為”?
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最好的老師?
《道德經》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是效法于地的規律,地是效法于天的規律,天是效法于道的規律,而道則效法于自然的規律。
《學經》說:
小學者以人為師,中學者,以慧為師,大學者,以自然萬物為師。
小學級别的人,向人學習,中學級别的人,向智慧學習,大學級别的人,向大自然學習。
所以,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舉例說明一下:
自然界的山,越往上越安靜,自然界的水,總是處下,填充于低窪之處,但可彙流成河,成于江海。自然界的花,結果後就會凋零。
想一想人們呢?
越往上越躁動,為了顯示自己的高位。不肯着眼于低處積蓄自己的能量。有點成果,就會到處彰顯自己,張狂到最後招惹不少麻煩。這都是不通透的表現。
人應該像大自然學習:逢高而靜,遇低必就,得國則退。
這樣才會越來越自在,越來越通透。
知本而為,效師而行,諸事皆簡,不相拘泥,是得自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