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成語“一衣帶水”中的“水”原指黃河還是長江呢?
故事要從南北朝時期說起,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禅讓于宰相楊堅。楊堅定國号為隋,成為隋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
隋文帝立志統一中國,在北方富國強兵,綜合國力直線上升。而當時長江南岸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卻荒淫無度,不理朝政。他雖然知道隋文帝想滅了他,但依靠長江天險,沒把它當回事兒。
長江是重要的軍事屏障,長江江面寬,水深,流速急,源頭遙遠,隻能渡船橫跨。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讓後人認為長江天險不可逾越。那麼隋文帝如何取得勝利呢?
隋文帝采取仆射高颎的計策,多次在江南收獲莊稼的季節,制造輿論,揚言出兵,令江南放棄農時,屯兵防守。反複之後,陳國無法判斷隋文帝到底何時出兵渡過長江,迷惑不已。另外,培養間諜,暗地派人燒毀江南屯糧食的倉庫,使陳國的财力物力大大消耗。經過多年準備,隋文帝志在必得,在公元588年冬天下令伐陳,率領五十萬大軍,兵分八路渡江南下,猛烈進攻,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陳後主,滅掉了陳朝。
在出發前,隋文帝對仆射高颎說:“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會因為一條像衣服帶子一樣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唐·《南史·陳紀下》)
從這個成語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到隋文帝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長江被陳國視為天險,而在隋文帝眼中,長江隻不過像一條衣服帶子一樣。今天我們常用這個成語形容水道狹窄就像一條衣服帶子一樣,也可以用來形容關系臨近,比如說:台灣海峽一衣帶水,祖國統一勢在必得。
09-02成語“不胫而走”最初指的是什麼呢?“胫”指人的小腿,“不胫而走”就是沒有腿卻能跑,現指消息無需推行,就能迅速地傳播。那麼成語最初說的是什麼(沒有腿卻能跑)呢?
這是一個勸人招納賢才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策一度對賢才怨恨妒忌,常常将一些有才能的人殺掉。漢末名士盛孝章為人耿直孤傲,曾任吳郡太守,一向為孫策嫉恨。盛孝章與文學家孔融是好友,因此孔融常常擔心他被孫策殺掉,于是給曹操寫信,勸曹操招納盛孝章。
這封信叫《論盛孝章書》,成語“不胫而走”就出自這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要想光複漢室,就得着實求賢,要求得賢人,就要尊重賢人。其中,他打了個比方,珠玉無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珠玉沒有腿都能來到人們的身邊,是因為人們愛好它,何況賢才有腳呢!
這封信語言懇切,感情真摯,交代了盛孝章的艱難處境,又引用曆史上重用賢才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曹操收到信後要召盛孝章為都尉,但可惜的是,征信沒有送到,盛孝章就被孫策的弟弟孫權殺害了。
原文出處
論盛孝章書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内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複永年矣!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當複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緻,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歎。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裡,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複漢室,宗社将絕,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将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複有雲者,欲公崇笃斯義也。因表不悉。
09-03“之乎者也”是成語嗎?
“之乎者也”的确是我們的漢語成語,并且來源于曆史典故。親愛的朋友,你知道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嗎?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要擴展京都外城,來到朱雀門前視察,他擡頭看見門額上寫着“朱雀之門”四個大字,越看越覺得别扭,于是回頭問“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隻寫“朱雀門”三個字,多寫一個“之”字有什麼用?
趙普一本正經地回答說:“這個‘之’是語氣助詞。”趙匡胤聽了之後反而笑道: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夠助得了什麼事?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四個語氣助詞,成語喻指讀書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後人也用它來諷刺讀書人隻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諷刺有的人說話半文不白,賣弄風雅,非常可笑。
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隻書朱雀門, 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北宋·文瑩《湘山野錄》
當然趙普這個人也很有意思,“半部論語”這個成語為我們所熟知。
趙普少年時家境貧寒,天下大亂,所以讀書不多,學問淺薄,後來他參軍入伍,成為禁衛軍中的一名書記。趙普很有政治眼光,雖然在軍隊中地位不高,卻對天下大事非常關心,覺得憑着自己的辦事能力,一定能在紛亂的戰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後來他與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以及禁衛軍将領高懷德策劃發動了一場以擁立趙匡胤做皇帝為目的的政變。這場軍人政變,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坐上龍椅,建立了宋王朝,成為宋朝的開國君主宋太祖。
趙普因為擁立君主有功,高升為朝中大臣。趙普盡管沒讀過多少書,可是因為處理事務的能力相當強,超出衆人,所以,宋太祖對趙普漸漸倚重,曾拜他為相,讓他執掌朝堂。當然,一國宰相腹内空空也不是長久之計。于是,宋太祖勸趙普平時多讀些書,增長才幹。
等宋太祖逝世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接替他成為天子。宋太宗覺得趙普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想讓趙普再次為相。有的大臣很讨厭趙普,就對宋太宗說:“趙普雖能處理一些事務,但沒什麼學問,隻讀過一部《論語》。宰相是百官之長,要協助天子管理天下,若是隻有這一點學問,怎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呢?”太宗聽了,也覺得這話有些道理,就問趙普:“别人都說,你隻讀過一本《論語》,真是這麼回事麼?”
趙普聽到宋太宗的話,知道天子對他不滿意。他想,如果把自己讀過的書一一羅列開來,不但費時費力,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坦然地說道:“陛下,我的學問确實隻是從《論語》一書中獲得的,别的書籍我看也不看。可是,我曾經将《論語》中的一半學識充分利用,輔佐太祖爺打下了天下。現在,我還要用《論語》中另一半學識,輔佐您治理天下,開創我朝的盛世!”
趙普的回答令宋太宗非常滿意。這幾句話既大方得體,又強調了他的辦事能力,讓太宗覺得用他為相确實沒錯,于是更加信任趙普。
趙普以半本《論語》就能治天下,并不是說成就一番事業不需要太多知識,而是說學習一定要勤于鑽研,應該真正地領悟書中的道理并将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使自己在所從事的行業中有所作為。
“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隐,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緻太子。’”——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
09-04成語“龐然大物”最初指的是什麼?“龐然大物”是一個成語,最初是一個貶義詞,那麼你知道它原先指的是什麼嗎?是輪船,巨石,還是用來作戰的武器呢?其實都不是。正确答案是一頭驢!那麼問題來了,這頭驢是在哪兒創造的這個成語呢?答案是貴州。所以另一個成語就來了——黔驢技窮。
驢為什麼是大物呢,因為有那隻沒見過世面的老虎。虎是本地的虎,驢其實不是本地的驢,虎遇見了外地的驢,以為它是龐然大物。大王來巡山,尋到了驢神仙,這是個啥?老虎想吃“驢仙肉”,往驢身邊靠。驢吼叫一聲,老虎吓得轉身就跑。漸漸地,老虎習慣了驢的叫聲,繼續向驢身邊靠,發現驢隻會用蹄子亂蹬。于是想到驢的技藝隻有這一點兒,所以跳起來大吼一聲,咬斷驢的喉嚨,将驢吃掉。
“龐然大物”和“黔驢技窮”都出自柳宗元的《黔之驢》,文中這樣說: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宏大好像有才能,如果沒有對付敵人的實際本領,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覽無餘地展示出來,以免自取其辱。
09-05成語“運斤成風”的故事莊子去送葬,經過好友惠子的墓地,百感交集,感慨萬分。所以對随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的國都郢都有一個人在鼻尖塗上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粉,讓他的朋友匠石用斧頭把這層白粉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地一聲,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郢人也依然面不改色。宋國的國君聽說後,召匠石,想親眼看看這場精彩的表演。匠石說,我确實做成過這件事,但是我唯一的搭檔郢人已經去世,我沒有辦法再完成這場表演了。
莊子講完這個故事後,意味深長地說:“自從惠子去世後,我再也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我也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成語“運斤成風”。斤就是斧頭的意思。揮動斧頭砍下去就是一陣風,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技術極為熟練高超。近義詞有遊刃有餘,庖丁解牛等等。
成語出處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垩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戰國·莊周《莊子·徐無鬼》
09-06 成語“九牛一毛”我們今天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我們知道司馬遷受過宮刑,這是一種極其殘忍嚴酷的刑罰。司馬遷為什麼會受“宮刑”呢?
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将軍李廣利率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李陵随從李廣利押運辎重。李陵帶領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與八萬騎兵的單于遭遇。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最終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回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
而司馬遷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獨自為李陵辯護,但直言又得罪了漢武帝,皇上認為他在貶低戰敗而歸的将領李廣利,所以将他下入大牢,施以宮刑。
于是司馬遷給他的好友任少卿寫信,就是那封我們熟知的《報任安書》。信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蝼蟻何以異?”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像是九頭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蟻又有什麼區别?
成語“九牛一毛”形容極大數量中極小的部分,微不足道。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司馬遷的生命觀和生死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隻有堅定和決心才會讓自己更為強大。當然《報任安書》中還有許多名句,你能想起哪些呢?
09-07 成語“言過其實”大意為:言語浮誇,超出其實際能力。
這個成語的主人公與三國時期的馬良有關,但說的不是馬良,是他的弟弟馬谡。
馬谡和哥哥馬良在劉備手底下做官。馬谡愛好談論軍事,丞相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劉備總覺得馬谡好高談闊論,說話不踏實。劉備臨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谡這個人言語浮誇。超出了他的實際能力,不可重用。”
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伐魏。由于他忘記了劉備的忠告,派馬谡去駐守戰略要地街亭,導緻街亭失守,伐魏失敗。到了這時,諸葛亮才想起劉備的忠告,自己沒有聽從先帝的遺言,用人不當,終于造成北伐的失敗,實在太不應該。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徒有虛名”說的也是這個典故。
09-10成語“司空見慣”這四個字最初是哪位詩人說的呢?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不是。正确答案是唐代詩人劉禹錫。
劉禹錫曾在京城擔任監察禦史,但多次被貶出京城。其中在蘇州擔任刺史期間,和曾經擔任過司空的李紳結識。這裡的“司空”是古代的一種官職。所以“司空見慣”這四個字用了借代的手法,司空見慣就是李紳見慣。大家能想起來李紳是誰不?他寫過一首很著名的詩叫《憫農》。就是我們從小都會背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麼劉禹錫和李紳碰一塊兒幹啥呢?李紳請劉禹錫去喝酒,還請來了歌妓作陪。劉禹錫後來寫過《陋室銘》,歌妓作陪這事兒他肯定是接受不了。所以劉禹錫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兩句:“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所以大家夥兒想象一下,像李紳這樣能寫出《憫農》的人對歌妓作陪的場景都能習以為常,從側面能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有多麼萎靡不振。
當然現在我們用這個成語形容對事情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09-11成語“八鬥之才”或者說“才高八鬥”最早指的是誰?正确答案是曹植,曹操的兒子。
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當年南朝的宋文帝很欣賞謝靈運的才華,所以請他去喝酒,皇上請你去喝酒,那還了得。謝靈運也是自負才高,所以說了這麼一句:唐·李延壽《南史·謝靈運傳》: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奇才博識安足繼之。在古代,石和鬥都是計量單位,一石等于10鬥,到現在一石相當于多少斤,咱還沒搞明白,有知道的朋友告訴一聲哈。這裡的曹子建就是曹植。謝靈運借着贊美曹植順便誇一下自己。
你能想起來曹植都寫過哪些著名的詩篇不?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栖。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白馬篇
白馬飾金羁,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不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内鮮。明眸善睐,靥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绡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洛神賦》
09-12成語“約法三章”是哪三章?秦二世昏庸無能,法律嚴苛,所以衆人紛紛反抗暴秦,比如說陳勝吳廣起義,項梁項羽渡江北上等等。最終是公元前207年,劉邦領兵到達秦王朝國都鹹陽,秦王子嬰出城獻國玺投降,秦朝正式滅亡。劉邦推翻秦王朝後,将其繁雜的法律全部廢除,隻和江中父老與豪傑約定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憑借着簡明扼要的三條法規,劉邦很快就取得了百姓的信任與擁護,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09-13成語“雙管齊下”的“雙管”指的是什麼?兩支筆管,還是做事情的兩個方面?正确答案就是兩支筆管。出處: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張璪》:“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畫家張璪,他做過官,但是官兒做得不太順心。張璪擅長畫山水畫,尤其擅長畫松石。他能夠一手拿兩根毛筆同時作畫,更神奇的是,這兩支筆可以同時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可以說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雙管齊下的本事。所以當時有人評論說“張璪作畫,真是雙管齊下”。後來我們用“雙管齊下”比喻做一件事從兩個方面同時進行,并駕齊驅,獲得更理想的效果。
09-14 宋太宗“開卷有益”的“卷”指的是什麼書?《詩經》 B.《左傳》 C.《史記》 D.《太平禦覽》
開卷的說法最早出自陶淵明的《與子俨等疏》,
太宗日閱《禦覽》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談錄・文儒》
後來宋太宗也開卷有益。我們在第三期視頻中提到,宋太祖勸趙普多讀書,後來宋太宗繼位後,趙普半部論語的故事也從側面形象地說明了宋太宗對于讀書的重視。
宋太宗不僅自己愛讀書,還要求文武百官大量閱讀,明白治理國家的道理。在位期間,還修建了藏書館“崇文院”。命令李昉等人花7年時間編寫百科全書《太平總類》,成書後,宋太宗十分高興。他對大臣說,打今兒起,我每天讀三卷《太平總類》,争取一年時間讀完。大臣勸皇上注意休息,宋太宗說,我每天讀三卷,并不覺得勞累,反而得到了許多樂趣。一年之後,宋太宗果然讀完了這本書,了解了大量史實,還經常與大臣探讨,研究,有許多收貨。因為讀完了這本書,所以宋太宗将這本書改為《太平禦覽》。“開卷有益”這個成語也随之流傳。勉勵人們刻苦讀書。
09-16 成語“梅妻鶴子”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梅妻鶴子”說的是以梅花和白鶴為妻子和孩子,形容生活的清潔與高雅,成語的主人公是北宋詩人林逋。
林逋少年時家境貧寒,但讀書十分用功。成年後,功成名就,但厭惡官職,所以隐居杭州孤山。林逋寫過《山園小梅》其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被世人稱頌。另外,他養了兩隻白鶴。外出時,家裡來客人。童子就會放開白鶴,兩隻白鶴會找到主人林逋,在他的頭頂盤旋,給林逋報信。
【山園小梅】
衆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闆共金樽。
09-17 成語“心寬體胖”最後一個字讀啥?要是說讀“胖(pàng)”,那你可錯了,正确讀法是:心寬體胖(pán)。
胖,是安泰舒适的意思。心寬體胖就是心胸開闊,體态安詳。
“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
财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可以修養身心,心胸寬廣能體态安适,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誠。
09-18 成語“不得要領”中“要領”最初指的是什麼?成語“不得要領”的主人公又是誰?成語“不得要領”與絲綢之路之間有什麼聯系?歡迎來到本期“成語說”。成語“不得要領”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骞。漢文帝時期,匈奴打敗了月氏國,殺了他們的國王,還把國王的頭顱骨做成了一個大酒杯,這引起了月氏人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實力不足,又得不到他國的援助。漢武帝即位後,想和月氏交往一起消滅匈奴。于是派郎官張骞出使月氏。但張骞在路上被匈奴捉住并扣留。匈奴不允許漢人與月氏接觸,張骞被匈奴扣押了10年之久,最後趁機逃走。途徑大宛,康居等國後到達月氏,但此時的月氏早就認慫,把河西走廊讓給了匈奴,遷到了今天的伊犁河流域,那裡物産豐富又沒有侵略者,太平無事,忘記了仇恨。又因與漢朝太過遙遠,不再有報複匈奴的志願,所以張骞最終沒有得到月氏聯合漢朝的明确态度,最終返回漢朝。
古人常說,衣服要有領,所以我們用“要領”這個詞形容事物的要害。而成語“不得要領”中的“要領”原來指的是“要契”,就是說張骞沒有得到月氏人的表态。這是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後最終打開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陸路交通,成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西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骞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09-20 成語“問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誰?大禹鑄九鼎,象征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周王朝建立,獲得九鼎。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野心橫露,在周朝的直轄地域陳兵演習。楚莊王問王孫滿:九鼎有多重?王孫滿回答說:統治天下在德行不在于鼎本身。德行如果光明,鼎雖然小,也不可以移動。如果奸邪昏亂,鼎再大,移動起來也輕而易舉。我們成王把鼎放在郏鄏,占蔔的結果是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天命,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但天命沒有改變,鼎的大小是不能問的。楚莊王問了鼎但又無話可說。後來人們用問鼎形容企圖奪取政權。“問鼎中原”就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09-23成語“五福臨門”中的五福是哪五福?簡單來說,五福,分别指長壽、富貴、康甯、好德、善終。
這個說法出自《尚書•洪苑》:“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其中,長壽指命不夭折且福壽綿長。富貴指錢财富足且地位尊貴。康甯指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甯。好德指生性仁善且寬厚甯靜。善終指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挂礙,安詳地離開人間。
09-29 成語“欲罷不能”的主人公是誰?正确答案是顔回。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成語“欲罷不能”出自《論語•子罕》.
顔回曾經感歎說:對于孔夫子的學問,擡頭仰望,越望越高。努力鑽研,越發堅深。看它好像就在眼前,忽然又像在後邊。老師善于一步步地引導人,用各種典籍豐富我的知識,用各種禮節約束我的言行。我想停止學習卻不可能。即使用盡我的才能,卓越的人好像仍然高高地立在我的面前,我想要追随,卻找不到前進的路途。
當然孔子也評價過顔回: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現在我們用“欲罷不能”形容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卻停不下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