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六十五?二冬 第一段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春日園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聲律啟蒙六十五?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二冬 第一段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春日園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暮鼓晨鐘,于現當代作品裡出現的很多,原意為寺廟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鐘,多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語,也形容時光推移。較早出現在南北朝庚信長詩《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中:“長虹雙瀑布。圓阙兩芙蓉。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又如陸遊《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碧桃紅杏易零落,翠眉玉頰多别離。涉江采菱風敗意,登樓侍月雲為祟。功名常畏謗讒興,富貴每同衰病至。人生可歎十八九,自古危機無妙手。正令插翮上青雲,不如得錢即沽酒。”
觀山、玩水,綠竹、蒼松,均是常見之詞,往往互為對仗。在詩詞裡,綠竹多有隐逸、高雅的暗示,而蒼松則有大氣迎客、氣度非凡的意味。
《笑傲江湖》裡有位隐居在洛陽綠竹巷中的高人綠竹翁,善于彈琴吹箫,也是武學好手,其對令狐沖禮數周到,對華山掌門嶽不群視若無睹。據考,《笑傲江湖》裡描述的華山派劍招有:白雲出岫、有鳳來儀、天紳倒懸、白虹貫日、蒼松迎客、金雁橫空、無邊落木、青山隐隐、古柏森森等,蒼松、古柏、白虹、金雁,名稱很美,然威力一般,在書中華山劍招碰到高手幾乎都是吃癟。另,似乎國内很多名山都有一棵明顯的迎客蒼松。
馮婦虎典故源出《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撄。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衆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這一段故事倒還輕松,最多說馮婦這人江山易改、禀性難移。接下來的這一段,就有點沉重了:“瓯之人謂火為虎,其稱火與虎無别也。其國無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災,國人鹹苦之。海隅之賈人适晉,聞晉國有馮婦善搏虎,馮婦所在則其邑無虎,歸以語東瓯君。東瓯君大喜,以馬十驷、玉二珏、文錦十純,命賈人為行人,求馮婦于晉。馮婦至,東瓯君命駕,虛左,迎之于國門外,共載而入館,于國中為上客。明日,市有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攘臂從國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宮肆,國人擁馮婦以趨火,灼而死。于是賈人以妄得罪,而馮婦死弗悟。”糊塗官、糊塗吏、糊塗群衆、糊塗馮婦,火、虎不分,枉送了猛士性命。
(大意是,晉國有個人叫馮婦,善于打虎,後來戒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負嵎抵抗,沒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都跑過去迎接他。馮婦就又挽袖伸臂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興,但這種行為卻被有見識的人譏笑。東瓯人發“火”和“虎”的字音沒有區别。他們的國家沒有磚瓦,而蓋屋頂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災,國人苦之。東瓯靠海邊的地方有一個商人到了晉國,聽說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于同虎搏鬥,馮婦所到的地方就沒有老虎。商人以為馮婦善于搏火,商人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東瓯國君。東瓯國君聽了非常高興,用馬四十匹、白玉兩雙、文錦十匹作禮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晉國聘請馮婦。馮婦應邀到來,東瓯君命駕車,虛左(以左為貴),親自在國門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車進入賓館,把他當做國中的上賓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捋袖伸臂跟随國人跑出來,找老虎搏鬥,卻沒有找到。這時大火迫向宮殿店鋪,國人簇擁着馮婦就奔向大火,馮婦被燒灼而死。于是那個商人因為說假話獲罪,但馮婦卻是死得稀裡糊塗。)
空手搏虎不可謂不勇敢,然而在孔子看來卻不是這樣,《論語·述而》:“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為人勇猛剛直,孔子表揚最滿意的弟子顔回,子路湊上來,近乎明示孔子:“要是統帥三軍打仗的話,您會選擇誰共事?”結果被夫子劈頭蓋臉訓一頓:“那種空手搏虎,不乘船過河,哪怕死了都不會悔悟的人,我是不會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那種遇事心存謹慎,善于通過謀劃來取得成功的人共事。”子路又碰一鼻子灰。
夫子授課,特點有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言傳身教。可能老師一般都會喜歡那些勇猛正直又有點魯莽、内心極為純淨的學生,子路正是這樣的學生。而且他對老師非常忠心,孔子曾對别人說:“自從我有了子路後,再也沒有人敢當面惡言惡語中傷我了。”
子路給老師提問經常都是直來直去,覺得老師做的不對時,他會馬上表現出來,《論語·壅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聲名不佳,孔子執意見她,子路不悅,逼得夫子賭咒發誓。對這樣的一名學生,孔子一直是耐心地在引導他學習修行。《孔子家語》卷第五:“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子路尚武,以堅硬的南山竹為例,意思是有的人天賦異禀,依靠天賦即可,學習何用呢?孔子就以其所舉的南山竹引導:“裝上箭羽和鋒利的箭頭,不是更厲害嗎?”輕描淡寫又鞭辟入裡。子路歎服。學習的重要性自不待說,那些資質超人的職業運動員,在明星和超巨之間,差别往往就是學習與磨煉。更甚者,具有強大原力的天行者,也要經過勤學苦練才能成為絕地武士。孔夫子之淵博與耐心,比之那些隻會使喚自己學生,甚至逼着學生叫爸爸的教授導師,天差地别。可惜這樣一名招人喜愛的孔門弟子,最終果然死于勇猛,孔子提醒子路不要“暴虎馮河”的訓誡顯現出極強的現實意義和預見性。
葉公龍的典故更為人們所熟知,源出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牖,窗戶,音同有)當代之葉公不亦多哉?
舞蝶對鳴蛩,舞蝶,唐長孫氏《春遊曲》:“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莺。林下何須遠借問,出衆風流舊有名。”蛩,蟋蟀,音同窮。李清照《行香子》:“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銜泥與紫燕,較早源出漢《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顔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踯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宋柳永《女冠子·夏景》:“火雲初布。遲遲永日炎暑。濃陰高樹。黃鹂葉底,羽毛學整,方調嬌語。薰風時漸勸,峻閣池塘,芰荷争吐。畫梁紫燕,對對銜泥,飛來又去。想佳期、容易成辜負。共人人、同上畫樓斟香醑。恨花無主。卧象床犀枕,成何情緒。有時魂夢斷,半窗殘月,透簾穿戶。去年今夜,扇兒扇我,情人何處。”兩相對比,從簡潔與氣度上來說,似乎古詩十九首更勝一籌。
課蜜者,蜂采蜜也。元王冕《槿花》:“不與百花期,多從桂子時。低昂如有序,紅白自相宜。農為編籬識,蜂因課蜜知。想渠根本盛,未畏雪霜欺。”元好問《贈休糧張煉師》:“金沙霧散風雨疾,一點黃金鑄秋橘。中林宴坐人不知,野鹿銜花蜂課蜜。富兒盤馔羅膻葷,擾擾飛蠅複聚蛟。見說西山好薇蕨,一枝青竹願随君。”黃蜂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小生物,也常常和紫蝶并列,所謂“招蜂引蝶”也,如唐李商隐《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裡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莺恰恰,很可能是出自杜工部那首著名的《江畔獨步尋花·其六》:“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杜甫草堂故裡現在處于成都的黃金地段,植被蔥郁,鬧中有靜,遊人如織。往日食不果腹的詩聖如今養活了一衆百姓,其在天之靈不知是否感慨與欣慰。有人說誰也戰勝不了時間,然而卻又那麼多人愈經歲月磨砺愈顯其難能可貴。
雁雍雍,出自《詩經·邺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據毛詩舊序稱,此詩為“刺”衛宣公與夫人“并為淫亂”之作,然而也有人認為此詩實在就是一首等候未婚夫“趕快過來迎娶”的絕妙情詩。(餘冠英《詩經選》)見仁見智,各有所解。(古時關于《詩經》較權威的著作是《毛詩正義》,也簡稱《孔疏》,據傳為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陸玑《毛詩草木蟲魚疏》雲:“孔子删《詩》授蔔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诂傳》以授趙國毛苌。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苌為小毛公。”)
關于春天春景的古詩名句很多:“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摹的多是生機勃勃的景象。而秋天之塞外則是一片荒涼遼闊之感。雄渾大氣、充滿開拓精神的邊塞詩在古詩中分量很重,其興于漢,盛于唐。李澤厚認為,力量、運動與速度構成了漢代藝術的氣勢與古拙的基本美學風貌,至盛唐,藝術特征則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無可仿效的天才抒發。(《美的曆程》)信哉斯言,當下之社會似乎很需要從漢唐風韻中汲取養分。
秦嶺雲橫,源出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退之清晨上朝,滿懷正氣地給憲宗皇帝上了《論佛骨表》,雖言辭激烈,但用心良苦,然咒皇帝如果一直信佛則不得好死,頗讓人瞠目結舌,能保一條老命已屬萬幸,不過也因此留下了這首名詩。韓愈被貶到“八千”裡外的潮州後,兢兢業業,頗施仁政,又寫下名文《祭鳄魚文》。
韓愈自幼喪父,由其長兄韓會撫養長大。韓會無子,韓愈二哥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韓老成被韓介過繼給大哥韓會為子。韓愈與韓老成名為叔侄,但年紀相差不大,且自幼一起長大,故此關系十分密切。後來韓老成早死,韓愈悲痛之餘寫下《祭十二郎文》,清代吳楚材、吳調侯評價此文:“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祭文中千年絕調。”(《古文觀止》卷八)而韓老成的長子叫韓湘,即是上詩中韓愈說的“侄孫湘”,此韓湘正是“八仙過海”中大名鼎鼎的韓湘子。蘇轼評價韓愈:“公昔騎龍白雲鄉,手抉雲漢分天章,天孫為織雲錦裳。飄然乘風來帝旁,下與濁世掃秕糠。西遊鹹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參翺翔,汗流籍、湜走且僵。滅沒倒影不能望,作書诋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驅海若藏,約束蛟鳄如驅羊。鈞天無人帝悲傷,讴吟下招遣巫陽。犦牲雞蔔羞我觞,于餐荔丹與蕉黃。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發下大荒。”(《潮州韓文公廟碑》)東坡先生評價韓愈近乎仙人,或許韓昌黎的家族真有些仙族基因吧。
巫山雨洗,李太白《上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鬓成絲。”又,《與賈至舍人于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窺。雨洗秋山淨,林光澹碧滋。水閑明鏡轉,雲繞畫屏移。千古風流事,名賢共此時。”古籍中關于巫山的傳說典故甚多。巫山山脈位于川鄂交界區,北與大巴山相連,呈東北西南走向,十二峰是巫山峰林中景緻最佳的一系列山峰,位居長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秀麗。巫山下即為巫峽,峽中雲雨之多,雨景之奇,令人歎為觀止。流傳下來有關巫峽的詩句中,可能要數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最為知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三峽大壩的蓄水淹沒了一些原來的景點,但又造就了一些新的景觀,整體說來仍不減巫峽之美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