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近日幾件小事:
一、近段時間以來,第一次出現圖文斷更
有幾個平台持續日更很長時間,可惜昨天斷更了。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這篇文章還不夠成熟,觀點論點論據都尚不完善,為了配合每天的日更習慣,草草寫完就發布了。
另一方面是各平台積累了一些粉絲,不想随便發文傷害他們的關注熱情。
其實到這裡就有了一個基本事實,一定要加強文章質量的修煉,深耕文章質量,才能深得人心。
如果一味追求數量,最終隻能失去了口碑,落得個無人問津的下場。
就像今年春節檔電影一樣,鄧超的新電影一再撤檔,就因為之前隻為了圈錢,把自己的口碑和聲譽都敗掉,以至于無法重新獲得觀衆的信心了。
對于寫作一樣,前期為了練手和積累粉絲,寫的文章水一些可以原諒,如果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同時也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那麼還繼續為了自己的想法去水文,那就真的不可原諒了。
寫文章是給别人看的,必須要有價值,這是寫文章的金标準。
既要保證日更,又要保證質量,那麼能做的就是勤奮。
花大量時間去做這件事,付出極大努力才能獲得成績,否則是絕無可能的。
稻盛和夫就說過: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這不是一句空話,真的需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換來一定量的收獲。
在努力和刻意重複面前,方法真的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行動才能内化知識。
就像自己寫書評一樣,光收集了這麼多方法,但是至今沒有一項内容做過實踐和輸出,這是多大的問題啊。
想想共讀會的雪梅老師,人家就恪守一個方法用到底,結果不斷出結果,這才是做事的要義。
所以,一定要清楚一個原則:
一定要努力勤奮,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唯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自媒體寫作上做到日更和質量雙豐收,才有可能獲得更多成長和更大成績。
二、讀一本書,自我提問的方式就是一篇書評的雛形
讀完一本書,輸出一篇高質量書評,是真正内化書本内容,同時産出作品和積累個人品牌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和手段。
那麼怎麼寫好一篇書評呢?
這裡需要清楚一個基本事實,一本書一定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需求,對應着某個特類人群,所以,定位清楚需求和人群,是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基本問題。
通過自我提問方式,找到這本書傳達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融合進自己的思考和相關經驗,結合需求場景來進行闡述,是寫一篇書評的基本模式。
具體步驟即為:
首先,場景引入,通過列舉痛點的方式去吸引人的注意。
這個問題在讀書過程要自我提問:
這本書講了什麼?
我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思考或者困惑?
周圍人對此有什麼需要或者痛點?等
其次,用認知圈法去逐步找出3W的相關解答。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是接觸一項内容的基本思路,搞清楚一個痛點之後,一定要講清楚這是個什麼問題,原因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這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既符合人大腦的思考規律,又符合邏輯表達。
第三,搜集相關素材,完善觀點論證過程。
針對書中的觀點可以考慮引用,但是素材要盡可能貼近實際。因為書中很多素材,尤其是經典書籍,很多例子不一定符合現代讀者的思維和閱讀習慣,所以盡可能從身邊找到相關例子,是傳達觀點和傳播思想,比較好的方式。
三、一定要有存稿。
昨天有老家親戚來探訪,住了一晚,導緻昨天一整天,讀書寫作幾乎完全是停滞狀态。
這給我的啟示是,如果為了保證文章每日不斷更,一定要有一定量的存稿才能應對不時之需。
未來不确定的事會越來越多,一旦出現特殊情況,沒有存稿的話,很可能就斷更了,這樣不利于自我勢能的積累。
為了保證不斷更,就必須有一定量的存稿。
如何做?
每天都盡可能把這件事當成一個事業來做,付出足夠的精力和努力去寫稿,争取每天寫2-3篇保存。
寫的稿子要盡量是普适的,而不是追熱點或者有時效性。
最少要準備1到2周的稿子,才能應對自如。
接下來需要做的是:
除了完成每天的基本日更和讀書任務外,還要花時間去積累存稿,每天都去寫一到兩篇,争取積累到1到2周的基本存量為止。
接下來的任務和目标:
根據《一年頂十年》和古典書中介紹的方法,要盡快建立自己的踐行清單庫和原則庫。
不管是自己實踐總結的經驗,還是學到書上别人的經驗,都進行摘錄和羅列,通過整理分析,找到一些共性,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執行,這是快速成長最佳方式。
像素級模仿,已經被驗證過了,是非常高效的方式。
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