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牛津數學系采訪?前段時間,一則關于“牛津大學年級第一畢業”的短視頻将一名女孩推上了網絡的“風口浪尖”由于情節人設過于“too good to be true”(好得不像真的),她遭到網友的質疑和攻擊在收到一名數學博士大V出題挑戰時,女孩以絕佳速度反擊,“自證清白”最近,南方日報采訪了這位網名叫“朱朱”(真名叫朱雯琪),來自深圳的“90後”女孩,探尋她的成長故事,回應網友疑問,還跟這位“學霸”聊起了學習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15歲牛津數學系采訪?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前段時間,一則關于“牛津大學年級第一畢業”的短視頻将一名女孩推上了網絡的“風口浪尖”。由于情節人設過于“too good to be true”(好得不像真的),她遭到網友的質疑和攻擊。在收到一名數學博士大V出題挑戰時,女孩以絕佳速度反擊,“自證清白”。最近,南方日報采訪了這位網名叫“朱朱”(真名叫朱雯琪),來自深圳的“90後”女孩,探尋她的成長故事,回應網友疑問,還跟這位“學霸”聊起了學習經。
雖然朱朱在微博上發布的視頻因制作稍嫌稚嫩,有一股網上常見的營銷風,讓她一時間受到巨大壓力。但生活中,這位“天才少女”比起網上完美人設,有過之而無不及:12歲考入深國交、16歲入讀牛津大學、20歲開始先後就職于摩根大通和高盛兩家頂級投資銀行,有一位出身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女”媽媽、一位博士爸爸,在家上學兩年跳了6級,放棄百萬級别年薪重返牛津大學攻讀數學專業研究生……她在視頻中提到的每一項人生“成就”,都真得不能再真。
而人們的誤解甚至“網暴”,皆來源于某種性别刻闆印象。比如,認為女生學理科不如男生,這一點連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都犯過錯,摔過跟頭。(2005年他曾公開宣稱“男性更有理科天賦,女性在科學領域内建樹甚少,是因為兩性之間天生的差異。後因此番“失言”辭去校長職務。)還有,長得好看,容易被人當成“花瓶”,而“學霸”一定是髒兮兮或外表清奇(的男性)。而朱朱身上,集中了刻闆印象中對于數學學霸的種種不可能。當然,近年來網上太多華而不實的自我吹噓,也容易在朱朱的例子中讓網絡輿論陷入以偏概全的非理性。
現在“謎底”揭開,通讀她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的全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年輕女性的成熟。具體地說,是一種帶有自我反思的自信,這與她在微博上發布的視頻内容有着雲泥之别。比如,盡管少年得志,朱朱透露自己也有過抑郁。又比如,她對于學業、職業路徑的選擇,始終帶有強烈的問題驅動(因為她學過的數學模型無法有效地預測金融市場,而選擇到牛津“回爐”再念一個碩士)。這種因為“熱愛”而“選擇”的人生路徑,實在值得那些“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的激情在哪裡”,隻好按照父母師長的安排來規劃人生的同齡人參考。
也許有人會說,朱朱成長的家庭環境特殊,不可複制。畢竟,不是誰都有學霸父母,就算有學霸父母,又有幾個人能容忍孩子對主流學校教育的“不适應”,下決心在家自己教?我倒覺得,在朱朱的成長案例裡,父母的高智商和學霸背景并不是決定因素,家庭作風民主氣氛和諧,爸媽在孩子受挫時不氣餒,奮力在主流的應試教育以外為孩子量身定制謀出路,這才是關鍵;而不是說孩子遺傳父母,或者家裡有多少錢,就能培養出“天才”。
朱朱的經曆,既不同于傳統中孟母三遷、鑿壁偷光的學霸傳奇,她學習得法,因而輕松,努力是因為熱愛,而不單單歸于勤奮;也不同于大衆傳媒上,時常與金融從業者、高薪、“撈世界”聯系在一起的“精緻利己主義”,她為年輕人昭示了一種新的成長可能。她的父母也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另類法門,那就是盡可能挖掘每個人的天賦與潛質的不同面向,并按照人性本身的特點來學習/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努力做自己。希望朱朱的故事,給更多喜歡數學、物理的女孩和她們的父母帶來啟發。 □ 果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