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言文學習中,虛詞的使用及其對應的涵義始終是一個難點。為此我們特地為大家整理了整個中學階段全部19個虛詞的釋義,用法以及相關的解釋。其中,在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虛詞有16個:“之、其、而、然、則、乃、以、于、焉、何、為、若、且、雖、乎、者 ”。中考中強調了前9個:“之、其、而、然、則、乃、以、于、焉”。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後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知将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甯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椟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③不患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标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标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禅山記》)
③老臣以媪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禅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禅山記》)
③且行千裡,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禦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缤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峥嵘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駁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禅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着",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禅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缦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将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複算耳(《促織》)
②妪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将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禦(《柳毅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