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敗莫敗于多私。”
《素書》認為“多私”會帶來“失敗”,那麼這個“失敗”指的是什麼失敗呢?《素書》沒有講。筆者以為,既然是失敗,那就囊括了所有的失敗。
大可至國運衰竭,小可至個人安危。
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老子·七章》)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争,反而能在衆人中領先;将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
根據老子的思想,聖人是無私的。無私的聖人由于他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他就不會為了私欲去做那些争權奪利、自私自利的事。因此他們能夠受到尊重,沒有威脅,永遠不會失敗。
“憂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興于有欲。”(《晉書·潘尼傳》)意思是說,憂慮連接到禍患,必然是因自私而産生,因欲望而興盛。
醫生告訴說:人的五髒六腑中,唯一不會得癌症的器官就是心髒。為什麼呢?因為心髒的心肌細胞不會分裂,不會再生,所以也就不會長出腫瘤來。
人的心肌細胞不會分裂和再生,但人的私心和欲望卻極易分裂。人一旦有了一己私念,如果不能像對待癌細胞那樣,早發現早治療,使用電療、化療、耙療等極端手段加以抑制和殺滅,就會像癌細胞那樣,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成幾何式永無休止,直至嗚呼哀哉。
私生欲,欲生貪,貪生患,患生敗。這是一條任何人都不能幸免的客觀規律。
唐太宗李世民對于貪婪多私曾經有一個十分精準的叙述,他說:“‘賢者多财損其志,愚者多财生其過。’此言可為深誡。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緻死。大丈夫豈得苟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貞觀政要·貪鄙》)唐太宗這段話的意思是:“賢者多财損其志,愚者多财生其過”這句話可深以為誡。如果徇私貪污,不但破壞國法,而且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緻死亡的。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總是蒙受羞恥呢?
凡是自私自利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心目中隻有他自己,沒有其他人。
這種人缺乏品德修養,沒有親情,更沒有愛心,甚至是六親不認。關于國家和人民,隻不過是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實現貪欲的資源。他們隻知道索取,從不願意付出,當私心越來越大,貪欲越來越盛,以緻陷入貪欲泥淖不能自拔的時候,禍患和敗亡也就會不期而至了。
在中國曆史上,由于多私而導緻國家衰敗非清代後期掌握朝政的慈禧莫屬。
慈禧從公元1861 年鹹豐帝駕崩後垂簾聽政至1908 年去世,其間實際控制清朝政權達50 年之久。慈禧為人不僅野心很大,而且私欲極強。在近50年間,她把國家大事,内外政策,以及選拔任用官員都圍繞着一個“我”字為中心。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是慈禧為人的宗旨,特别是她毒殺了自己親生兒子光緒皇帝的行為,将她的自私導向了極緻。由于慈禧的自私和自我,置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于不顧,逐步地把一個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變成為外國列強掠奪的目标、吞噬的肥肉,最終将一個積貧積弱的大清王朝送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毫不誇張地說,近代中國所有的衰敗,都是因為這個女人所産生的。
無論當官,還是當皇帝,都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自從你帶上“烏紗帽”那一刻起,你就成為一頭任勞任怨、有公無私的“孺子牛”。你是“執政為民”,還是“執政為私”,這是檢驗每一任皇帝和每一位官員執政理念的唯一标準。
為官者,隻有摒棄私念,公而忘私,堅持以民為本,才能給國家和民衆帶來福祉。
而如果一事當前,““私”字領先,心懷多私,損公肥私,其結果隻能是成為曆史的罪人,民族的敗類,人民的禍害,國家的災星。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顔淵》)孔子認為:正人必須先正己。如果上位者沒有私欲、不貪圖财利,用自己的道德品行去感染百姓,社會環境就會風清氣爽,即使獎賞偷竊,也不會有人偷盜。
有了私心就沒有公心,私心多了公心就少了。少了公心,不僅自己步入自私自利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且還會起到敗壞社會風氣的引領效果,最終是損人害己,自取毀滅。所以,《素書》警告:最大的失敗在于多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