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蔡襄之後是誰?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書法家蔡襄之後是誰?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谏院、直史館、知制诰、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
韓琦曾在家鄉修建晝錦堂,歐陽修為其撰文,蔡襄書丹,時人稱之為“三絕”。蔡襄每一個字都一定寫數十張,等到字合于法度之後才采用,世人稱其為“百衲碑”。 景祐三年(1036年),範仲淹與宰相呂夷簡争執,被黜知饒州。當時秘書丞餘靖上書請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範仲淹是師友關系,願一起降官貶黜;館閣校勘歐陽修責備高若讷身為谏官,對範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蔡襄當時也作《四賢一不肖》詩,攻擊高若讷。此詩在東京流傳,人們都争着傳寫,買書的人在街上售賣此詩,獲利頗厚。遼朝的使者來訪,偷偷将其買回。後來張中庸出使遼朝經過幽州時,在舍館看見有人将蔡襄此詩寫在牆上。 蔡襄有一把美胡須。仁宗一天偶然回頭問蔡襄說:“你的胡須非常漂亮,晚上睡覺時把它蓋在被子之下嗎,還是把它放在外面呢?”蔡襄無法回答。回到家後,晚上睡覺時,蔡襄思索仁宗的話,把胡須放在被子裡面和外面,都感到不适,一個晚上無法睡着。
蔡襄知福州時,曾因病多日到官署辦公,每天晚上都夢到登上鼓樓靠着鼓睡着。通判奇怪擊鼓之人多日沒有在三更打鼓,那人回答說這幾天有一條大蛇盤踞在鼓上,他因而不敢接近。蔡襄病愈後,向通判說了自己的夢,正巧與擊鼓之人說的話相同,人們便認為蔡襄是蛇精。 蔡襄對待母親非常孝順,他曾經步行碰到一個婦人,樣貌非常衰老,蔡襄詢問她的年齡,她說:“我活了一百單二歲了。”蔡襄拜了又拜後說:“希望我的母親的年紀也能像您一樣。”後來果然像他說的一樣。 蔡襄病重時,興化郡守李遘夢到一位神仙紫绶金章,自稱是來迎接下任的。李遘詢問是誰,神仙說:“我是閻羅王,蔡襄将要接替我。”次日,蔡襄即去世,李遘作挽詩道:“不向人間為冢宰,卻歸地下作閻羅。” 據說蔡襄任泉州刺史時,奉母親之命,準備在泉州灣附近建一座萬安橋(即今天的洛陽橋)。修建時工匠們遇到了難題,當時海灣水深,難以為橋打樁。于是蔡襄便叫手下文吏部給海神寫信,請求海神幫忙并派人下海送信。送信的人認為自己此行必死無疑,便到酒店痛飲了一場,然後醉卧海灘,想讓海潮将自己卷去了事。豈料海潮并沒有把他卷走,等他醒來後,竟發現信封已換過,他連忙帶回呈給蔡襄。蔡襄看見“海神”在信上隻寫了一個“醋”字,琢磨很久,認為醋字可拆為“廿”、“一”、“日”、“酉¨四個部分,這就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廿一日酉時。蔡襄頓時醒悟,“海神 ”要他在“廿一日酉”動工建橋。有趣的是,到了這一天,海水退潮,人們順利地打下了橋基,萬安橋就這樣建成了。從此“醋”字被成為“廿一日酉”的說法也傳開了。
蔡襄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十二日(1012年3月7日)。家族世居仙遊縣楓亭驿,初務農,曾為泉州吏員。母親盧氏,惠安縣德音裡(今後龍鄉)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蔡襄童年時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
蔡襄15歲參加鄉試,18歲遊京師,入國子監深造。天聖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試獲第一名。
天聖九年(1031年)登進士第十名。天聖十年(1032年),授漳州軍事判官,任職四年。
慶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從不回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系天下利弊、一時緩急。他認為國家安危取決于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
慶曆四年(1044年),蔡襄調任福州知州,慶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轉運使。蔡襄在福州見百姓患病不就醫而向巫觋求拜,多為蠱毒所害,撰《聖惠方後序》,刊刻于碑,勸病者就醫治療,并采取措施,取締巫觋,“禁絕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後稍息。”蔡襄還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議官吏,發動百姓,從福州大義至泉州、漳州700餘裡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蔭庇大道,故民謠歌頌道:“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慶曆八年(1048年),蔡襄因父親去世而離職。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加政事。
皇祐四年(1052年),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興善,傳播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衆遵法為善,改變陋習,監督官吏深得民心。
至和、嘉祐年間(1054年—1063年),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貪贓枉法,蔡襄奏疏彈劾,把他革職為民。後朝廷發現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遊出海口江面寬五裡,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并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衆負擔。
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衆飲用和灌田。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為紀念。
嘉祐五年(1060年)秋,仁宗皇帝召拜蔡襄為翰林院學士權三司使,翌年二月赴京,拜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此時,宋廷财政入不敷出,“積貧”已深。襄善于理财,“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入以制用。劃剔蠹,簿書紀綱,纖悉皆可法”。不久,英宗繼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蔡襄撰《國論要目》一文,闡述改革主張,提出擇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國強兵的改革方案。英宗不但不采納,反而奪其三司使職。蔡襄在朝廷難于容身,請求外任。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後才去上任。
治平三年(1066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歲,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孫蔡洸為蔡襄奏請谥于朝,孝宗賜谥“忠惠”。
宋甯宗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 後人在他墓前立柱題聯雲:“四谏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衆,今朝古道肅觀瞻。”
蔡襄不僅是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家。他為官清正,以民為本,注意發展當地經濟,為福建茶業及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曆史上著名的北苑禦園,就是在建州,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瓯縣)。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産于“建陽碧水丹山之鄉,系月澗雲龛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産品茶統稱“建茶”、“建茗”。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為專門生産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後,南唐後主李煜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制“建茶進禦”。指定專制“龍茶”。曆史發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制禦茶時,尤重禦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貢”。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号為珍品。
到了慶曆年間(1041—1048年),蔡襄創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苕溪漁隐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于丁謂,而成于蔡君谟”。的确,蔡襄為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業發展到新的高峰,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為小團茶、品質上采用鮮嫩茶芽作原料,并改進制作工藝。為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雲:“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谟為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歐陽修對蔡襄制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制作茶業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縧在《鐵圍山叢談》中對蔡襄在發展北苑禦園茶過程有較為詳細而客觀的記載,肯定了蔡襄負責監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雲龍”和“瑞雲翔龍”。對于茶葉制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又茶茁其芽,貴在于社前則已進禦”的新鮮感。可見“好茶争相品、蓋因品質珍”。就蔡襄本人,對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其“點茶”條雲:“建安鬥試以水痕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同朝範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鬥茶味兮輕醒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可見北苑禦園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于蔡襄為福建轉運使時的監制而精益求精的創新工藝。這茶業發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蘇轼在《荔枝歎》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争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緻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此詩作于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在蔡襄任福建轉運使二十五年後,此時蘇轼正被谪貶在廣東惠州(今惠陽縣)。作者初次嘗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龍眼,極為贊賞,就差點兒将“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聯翩,不禁聯想到漢唐時代進貢荔枝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在詩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窮奢極欲、官吏媚上取寵、各地名産都将進貢的弊政。他筆鋒又一轉,對當時宋代的進茶、進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諷刺。這首詩給蘇轼帶來了許多聲譽,但給蔡襄蓋上了一頂“買寵”的帽子,這是不應該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監制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争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花色入手,将“大龍團”改制為“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革新、茶與茶藝術融為一體。蔡襄制好茶,緻使蘇東坡喜歡“龍鳳團茶”,産生千古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應該感謝蔡襄有了好茶才産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技術創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功歸于蔡襄。
蔡襄紀念館位于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大埔村,金沙宮旁。
蔡襄墓(蔡襄陵園)位于福建仙遊楓亭錦嶺将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