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是一個‘屬于’中國、為中國服務的品牌。”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道,6月24日,耐克首席執行官在與華爾街分析師進行電話交談時,以這樣一句話回應了有關中國品牌競争的問題。
就剛剛公布的年報來看,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得益于全球範圍内恢複和消費需求激活,耐克仍然取得了不錯的增長業績。
截至5月31日,耐克2021财年收入同比增長19%,淨利潤增長126%。其中在大中華區收入為82.9億美元,貢獻了24%的同比提升。
而25日收盤,耐克股價大漲15.53%,一夜之間暴增2000億元。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少人可能都還記得,3月份曾經爆發的新疆棉花事件,牽扯出諸多歐洲一線體育用品品牌,耐克正是其中之一。
一邊是看似華麗的2020年銷售業績報表,一邊是近期不那麼好看銷售數據,從今年618銷售情況看,耐克銷售額同比下滑了逾20%。
耐克CEO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發聲,凸顯對中國市場的關注,顯然不是簡單的示好,背後深層原因恐怕是對未來業績的擔憂。
早在一二十年以前,以耐克、阿迪等代表的國際品牌,在國人的心目中曾是高高在上的仰視感,更是時尚、潮流的代名詞。
當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對國品牌的盲目追崇心理作怪,但更多的是擁有它的那種自豪感。
而如今,提到運動品牌,我們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
除了國外品牌之外,以李甯、安踏等為代表的國産品牌也紛紛突圍并迅速崛起。它們雖然是後來者,但絲毫不缺乏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以及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理解。
不僅僅是運動品牌,各領域的國産品牌的發展,都在經曆着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倘若從後視鏡來看,這種後發優勢,是在一點一點的積累中逐步形成的。
最開始起步,國産品牌在技術和産品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學習和借鑒。從簡單的模仿,追随,再到引進各種新技術,這個不斷跨越的過程,是中國品牌對國外品牌不斷追趕的過程,無論是市場側,還是技術側,都是如此。
正如浙江大學的郭斌教授在《大國制造》中所描述的那樣,一個國家制造業的崛起,就是在技術和市場這兩個維度上不斷追趕的過程。
在我們來看,中國國産品牌的崛起,實際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通過對技術的解構,對生産要素的重新組合,一種新的重構和超越也正在發生。
正是在吸收外部經驗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自主創新的可能。
以運動品牌為例,不僅僅在産品的理念上,我們有了對“國潮文化”的獨特價值主張,在産品的設計風格和功能層面,也有不斷更适合國人的新産品推出。
從追趕到重構,從模仿到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每一步都值得投入,更多自主品牌正不斷崛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