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農夫田間互不讓路

農夫田間互不讓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2:12:46

農夫田間互不讓路(莊稼行裡話把式)1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着咱咋着”,這是祖輩相傳在鄉村的俗話。上世紀七八十代,餘曾在生産隊幹過幾年農活,從複雜而艱辛的勞作中領悟到,對于割麥、鋤地、翻地等普通農活來說,隻要經過長期實踐,就能揮灑自如。但要掌握技術含量較高的特種農活,除了舍得流汗,還要具備很高的悟性,其難度一點不比現在獲取博士學位差。為此,掌握特種農活技藝的人,被鄉鄰們尊稱為“把式”。

駕—— 馭手一掄鞭杆,系着紅纓的鞭穗在空中旋成優美的圓圈,甩出“啪”地脆響,套在前面的四匹騾馬聽到命令,十六個蹄子同時邁開,滿載公糧的膠輪大車滾滾而動,那陣勢,那氣派,不啻當今港口航空母艦啟航。

在晉南農村,笨重的木輪牛車碾過千年歲月,上世紀集體化時期,被膠輪大車所取代,此車由四匹騾馬拉動,送糞、交公糧、運莊稼、拉化肥全靠它,是當時農村裡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每個生産隊僅有一輛,被視為生産隊的半份家當。有車就要人有人趕,要讓四匹不懂人話的牲口 聽從指揮,保證大車的安全正常行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須跟随師傅經過多年曆練才能出師,所以,能夠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可謂鳳毛麟角。生産隊長自然挑選人品最好、技術最精的人趕車。在生産隊裡,趕車人是高人一等特殊社員,掙着最高的工分,無須聽生産隊長打鐘領取農活。每天清晨,懷揣鞭杆,到飼養院,四匹騾馬就會自動跑過來,聽從他的指揮,套在各自的位置上。一切收拾停當,趕車人縱身一躍,穩穩地坐在車廂前端左側的指揮台上,當起車司令。每當空車到田間,趕車人見走在路上的社員,總會行使自家的職權,停住大車,說聲“上”,社員們便會一擁而上,對趕車人送上笑臉,趕車人立即會一臉滿足。這隻是個小插曲,真正使趕車人感到風光的是膠輪大車滿載貨物時。但見他左手緊攥一束缰繩,右手揚起鞭杆,揚起頭顱,挺直腰闆,亮着嗓門,催促騾馬,炫耀自家是隊裡最有本事的人。

“是騾是馬,拉出來溜溜。”這是挂在莊戶嘴上的口頭禅,意思是本事大小,比比就知道了。趕車道行有深淺,在平坦的道路上看不出來,但一到要緊三關處就顯出端倪。當時鄉間均是土路,一遇雨天,路面泥濘不堪,經驗豐富的人指揮騾馬,該快時快,該慢時慢,穩穩當當,擇路而過;而道行欠精的人,走不了幾步便會陷入泥坑,滑下路面,使盡渾身解數也把大車趕不出來。萬般無奈時,當事人會把道行深的“把式”請來。那把式帶到鞭杆,來到現場,不慌不忙,細心觀察,清除車轱辘前的障礙,然後挽起缰繩,嘴裡喊出“唷”的指令,揮舞鞭子來到幫其把隔住的大車趕出來。也有狼狽時,最風光的時侯莫過于指揮實車。當春耕夏收拉運潔白的化肥,夏日馱着山似的麥捆,秋收滿載金光的玉米,冬季

甭看趕車人坐上大車的社員,指揮上在牽過來,趕車人被視為滿載公糧的膠輪車,幾十個麥捆,被堆成一小山壓在車廂上,拉到麥場裡。

趕車,俗稱 車。時值“窮過渡”年代,最先進的運輸工具當屬膠輪大車。每個生産隊裡由四頭騾馬拉生産隊必不可少的是在幾千年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勤勞智慧的先民們發明出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的農具,探索出一套幹農活的技術,代代相傳,不斷改進,日臻成熟,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随着社會進步和農業科技發展,如今的農業,已經用機械化取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傳統的農具和農活作為豐富的文化遺産,必将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根植于我們的骨血裡,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

傳統農具

車 分鐵輪車和膠輪車、獨輪車、小平車4種。鐵輪車由車廂、車轅、車軸、車輪3部分組成,車廂為長方形木制廂型結構,安裝在車輪之上,用于承載貨物;車轅于車廂于一體,安裝在理車廂前面;車軸安裝在車廂下面,兩端突出,為安裝車輪所用;車輪為圓形,由軸心、輻條、鐵制輪邊組成,安在車軸上。幹活時,操作者把貨物裝在車廂裡,驅趕套在車轅裡的牲口,牲口就會拉着車往前走。膠輪車與鐵輪的結構大緻相同,隻是其車軸變成鐵的,車輪變成橡膠的,比鐵輪車更為先進,建國後才由膠輪車取代鐵輪車。獨輪車由車輪、車身、轅杆組成,主要用于人力運載貨物。小平車是50年代興起來的,由車廂、鐵制轱辘兩部分組成。操作時,把需要運載的貨物放在車廂裡,人在車廂前的轅杆裡拉即可,比獨輪車既省力又運載得多。

犁 由扶手、犁身、犁梁、犁铧、犁頭5部分組成,犁身為木制,扶手置于犁身上端,供操作者把持。犁身呈斜型,下端安裝着鐵制犁铧,犁身下端交叉着一斜形木制犁梁,犁梁的頂端安裝着鐵勾,供牽引所用。幹活時,操作者把持木犁,把犁铧插在土裡,驅趕套上前面的牲口,牲口就會拉着木犁往前走,插在地裡的犁铧就會把土地翻開。

耙 由耙身、檔頭、耙齒、耙勾4部分組成。幹活時,操作者把有耙齒的一端放在犁好的地裡,立在耙身上面,驅趕套上前面的牲口,牲口就會拉着木耙往前走,把新翻開的地面耙來平,便于下種,俗稱耙地。

耧 由耧把、耧鬥、耧腿、耧杆、耧铧5部分組成,耧把安在木耧上端,供盛種籽所用;耧鬥安在木耧頂端,為傳輸種籽所用;耧腿一般為三根,上端連着耧鬥,下端插在地裡;耧杆為兩根長形木杆;耧铧安在耧腿下端。幹活時,操作者把牲口套在耧杆裡,把種籽倒在耧鬥裡,把耧铧插在土裡,驅趕牲口,木耧就會往前走,把種籽種在地裡,俗稱搖耧。

鍁 分鋼鍁、藕鍁、圓頭鍁、方鍁數種,由木把、鍁頭兩部分組成。鋼鍁為非常堅硬的鋼鐵加工而成,主要用于翻地或翻動堅硬的地面而用;藕鍁的長寬均比鋼鍁短小,專為挖藕所用,為本村特有的專用工具;圓頭鍁以前端為圓形而命名,為挖取、裝卸糞土所用;方鍁前端以前端為方形而命名,為挖取、裝卸糞土所用,沒有圓頭鍁堅硬。

镢 由木把、镢頭兩部分組成,主要用于刨挖堅硬的糞土或翻動麥茬等堅硬的地面。

鋤 由木把、鋤頭兩部分組成,比镢頭輕、薄,主要用于疏松莊稼地面、涵養水分、提高地溫。

擔 俗稱勾擔,由木制擔身、鐵制擔穗兩部分構成,主要用于為挑運莊稼、糞土及活用品。

槎(cuo) 由槎把、槎體兩部分組成,槎體由荊條編織而成,槎把安在槎體上,幹活時,用扁擔把裝滿糞土的槎挑在兩端運送到目的地。

鐮 分麥鐮和草鐮兩種。麥鐮有一定彎度的木把,頂端固定一張長約12厘米、寬約3厘米的鐵制鐮片,鐮片的刃很鋒利,主要用于割麥。草鐮的木把比麥鐮的把彎度小,短。鐮片比麥鐮稍厚,主要用于收割豆子、谷子、芝麻等莊稼及喂牲口的青草。

場院農具 即碾打小麥專用農具,有推車、扇車、三齒叉、多齒叉、推闆、木鍁、柳籃、簸箕、掃帚等。

現代農機具

自60年代起,随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科技術的突飛猛進,農機具逐漸進入傳統的農業生産中,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産效率,解放了勞動生産力,為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促進了全村經濟的發展。

鍊軌式拖拉機 該産品下部為類似坦克的鍊軌,用手柄操作,具有速度較慢、牽引力大的特點。1965年,村裡購買了一台洛陽産的75馬力東方紅鍊軌式拖拉機,可配套牽引擁有4個犁铧的大型鐵犁,每天可耕地100餘畝。

鍘草機 由入草口、刀輪、出草口幾部分組成,用普通柴油機做動力。作業時,幾個勞力把麥稭、玉米杆等草類塞進去,通過快速旋轉的刀輪,把稭杆切碎,用于牲口飼料或漚制肥料。60~80年代,本村各生産隊均擁有此種機械。

柴油機 一般為8馬力左右的小型動力機械,主要用于通過皮帶傳輸,帶動水泵、磨面機、鍘草機等農用機械。60~80年代,本村各生産隊均擁有此種機械。

水泵 專用提水機具,分淺水泵和深井泵兩種,與村裡的水井相配套。

旋耕機 用拖拉機牽引的專用機具,主要用于耕地,效率比用犁铧翻地要高,80年代後,村裡不少農機戶購置此種機具,用于有償服務。

機播耧 用拖拉機牽引的播種專用機具。80年代後,村裡不少農機戶購置此種機具,用于有償服務。

小四輪 小型運輸機械和牽引機械,主要用于運送糞土、莊稼和牽引小型農機具。

脫粒機 由入口、碎輪、出粒口、出草口等幾部分組成,用柴油機或電動機做動力。作業時,幾個勞力把需要脫粒的麥杆輸進去,通過裡面的碎輪,可把麥杆和麥粒完全分離。60~80年代,本村各生産隊均擁有此種機械。

農活

莊稼行裡有“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俗語,其實不然,幹莊稼活貌以簡單,但每種農活都有一定的路數,尤其是專業性較強的農活,需要靠在長期的勞動中實踐才能熟練地掌握其技巧。在農村,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均能受到人們的尊重,被稱為“把式”。重點介紹技巧性的農活。

趕車 俗稱 車,指操作畜力鐵輪車和膠輪車的技藝。特别是膠輪車,一般用4匹長腿牲口(一般指騾、馬、驢騾),轅裡1匹,前面拉稍的3匹。操作時,馭手揮舞鞭杆,用牲口聽得懂的口令指揮套在車上的牲口。馭手的口令是:向裡曰“唷”,向外曰“号”,前進曰“駕”,停曰“得(di)”,趕車時,馭手坐在車轅左側,指揮牲口前行。一旦遇到上坡、下坡、崎岖難走、會車時,馭手就會從車轅上跳下來,左手挽住前面拉套的稍繩,右手揮舞鞭杆,指揮牲口,控制車輛。尤其是車輪陷入深坑後,就要看馭手的本事了。經驗老到的把式,會仔細觀察車輪陷入的情況,清除車輪前面的障礙,然後,挽住稍繩,調準方向,揮動鞭杆,大喊一聲“駕——”,同時,右手一抖,鞭稍精準地橫掃在拉稍的3匹牲口頭上,負痛的3 匹牲口和轅馬(騾)便會一齊發力,把車輛拉出來。比較平庸的馭手,車輛一旦陷入深坑,便慌了手腳,鞭杆上的功夫不到,無法一鞭杆同時打到稍裡3匹牲口的頭上,被打中的牲口使上勁,而未被打中的的牲口未用勁,把車輛拉不出來,如此折騰幾番,牲口筋疲力盡,車輪越陷越深。 幾挂馬車相随拉貨時,一旦有車陷入,趕車人便會邀請技術最好的把式持鞭,把車趕出來。集體化的50~80年代,村裡趕車的把式有1隊的 、2隊的張德軒、3隊的 、4隊的 、5隊的曹占榮、6隊的程官娃 等。

挖藕 指把蓮藕從泥裡挖出來的技藝。挖藕是本村特殊的行當。要把長在一尺多厚泥水裡的蓮藕完整地挖出來,是件非常不容易的活路,一不留神就會把泥裡的蓮藕切斷。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本村不少男性勞力掌握蓮藕生長規律和挖藕的技藝,挖藕時,穿上長筒皮靴,揮舞特制的藕鍁,左挖右挑,把一支支完整的蓮藕從在泥水中挑出來,圍觀者無不啧啧稱奇。

揚場 指利用自然風把夾雜的麥糠清理出來的技藝。無經驗者用木鍁把夾雜着麥子粒的麥糠鏟起來,向高處抛去,因方向把握不穩,落點不對,把麥粒濺得到處都是,不好收拾。而有經驗者一則可把麥糠散開,使麥粒與麥糠完全分離,二則落點集中在一個地方,可提高幹活效率。尤其是在清理麥粒雜質的最後階段,熟練者用木鍁鏟起麥粒,身手配合,用力一抖,揚上去的麥粒就會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準确地落到麥堆上,把其中的雜質清出來。掌握了此技藝,才能被挑選到場院裡幹活。

搖耧 搖耧指操作木耧下的技藝。一般為慣使牲口,缜密細緻的人擔當。一是要求搖耧者及時向前面牽拉耧的牲口的人發出指令,把耧掌得很直;二是要求搖耧者掌握好籽眼,保證适量;三是要求搖耧者便走便搖,把種籽均勻地種入地裡。劉玉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