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單位: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上海都設營造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項目位置:湖北武漢
設計時間:2022年5月
設計服務:城市設計
總建築面積:300,000 ㎡
城市是複雜且系統的一個有機體
城市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不是科學的對待他的話,它會生病。
——梁思成
城市很難被定義成一個單獨的個體。就本體論而言,可以把城市解讀成一個複雜的生命的有機體,它是由各個層級不同的物種和系統構建而成的。每個城市的生存狀态和體征也不相同。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978年的17.9%到2021年上升至52.6%。2021年,已經達到了64.89%。到目前全國的城市數量已經超過了680個。平均每年城市化水平增漲超過1個百分點,按照14億人口總量來估算,我國每年會有将近1400萬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可現如今,能明顯感覺到城市化建設的速度放緩,越來越多的城市結構開始向外部延申,出現了很多新區和城市人口往郊區遷移的現象,這使得社會開始愈發關注城市人群歸屬感和空間友好性的問題。在城市邊緣外擴發展新城的同時,對于已有城市内部空間的更新改造也進入了新的一個階段。
城市内部活力再激活和二次新生是多數城市更新項目的目标和理念。但無論從社會還是建築層面上來說,老城區更新的挑戰往往比新城擴建更加複雜:動遷難度,城市肌理适應性,提升強度,對未來的預見性,都應該是探讨設計方向的先置條件。忽視這些問題,很容易導緻“虛假城市化”和一些“城市病”的出現。
漢口未來
這座千萬級人口的超級都會,擁有多維度的空間交通網絡,蓬勃的生機和開放包容性。同時,依托于豐富的航運資源,武漢以繁盛的貿易,洋樓鄰裡,裡分巷弄的城市形态,享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
随着漢口江岸未來計劃的啟動,四區一帶打造漢口核心區的規劃理念推動着漢口城市更新進程由濱江帶往老城核心區發展。本案處于”三陽設計之都”,“武漢天地商圈”,與漢口老城區之間,也是城市黃金主軸-解放大道,與景觀人文軸-三陽路的交彙處。
對于這樣一個超大城市中心區的更新項目,開發強度和街區模式是提升居住人群與城市空間關系的重要點。人口密度越大,對公共環境和步行系統的要求随之也會越高。
城市需求
比對全球市中心城市更新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開發強度升級和利用率提升是城市區域叠代的核心需求。基于現有漢陽老城肌理和規劃天際線邏輯,本案從空間密度和垂直體量兩個方面論證了開發強度範圍在該區域的适配度。
在200m高度控制範圍内,以周邊已更新城區利用飽和度為參考,對地塊容積率和建築密度進行測算。根據更新周期的時段,分近期,中期,遠期三步分析了建設各階段對周邊區域的日照影響,城市人流,以及和軌道交通結建的公共空間需求量增幅。分析後發現:
1. 本案地塊區域内規劃有兩條地鐵軌道線,并于建成1号線輕軌有換乘聯系,是未來江岸城區唯一一處三軌交彙點。
2. 三陽路作為最先實施建設的武漢垂江綠軸之一,周邊更新區域均為多業态複合項目,而容積率主要為5.0-7.0之間。高強度的開發帶來大量人流彙集,江岸區會成為集生活,創意産業,文化交流,商業服務于一體的城市核心區。
3. 城市豎向空間發展方向自東往西逐步擡升,解放大道中形成現有220m制高點,本案區域處于100m-200m的城市天際線區間。
4. 城市綠洲由濱江區域往内域延申是打造城市綠洲和宜居環境的核心之一。
5. 周邊裡分巷弄式空間布局和步行網絡是武漢老城中心的鮮明個性體現。
6. 需要保證退讓北側區域保留的老舊住宅及學校區域的同時,留出足夠的陽光角度,以滿足“新建項目對既有建築日照不惡化”的需求。
7. 慢行系統和開放街區的營造是城市高密度核心區的重點,以特色的公共建築錨點進行人群分流,以降低不同人流交通之間的相互影響。
空間布局
綜合以上的分析點,結合漢口區“四區一帶“和軌道交通的規劃思路,本案分列了五大設計出發點:TOD,複合業态,城市核,立體交通,城市記憶。并根據論證的開發強度需求進行了規劃布局推演。
以解放大道城市門戶效果打造為出發點,東西兩側分設兩棟超高層塔樓,形成歡迎姿态。将西北角空間開放,塑造城市公共廣場。在中心區域放置“建築錨點”作為交通核,結合地下軌道站台建設,打造多維度的立體TOD。中段空間打開,留出太陽角度以滿足北側保留區域日照要求。結合城市老城軸線網絡和全新慢性系統網絡對建築體量進行切割劃分,構成開放式街區的同時,塑造了一組至下而上,層層攀升的建築空間形态。作為銜接未來與老城區域的天際線過渡區,地塊内建築自北往南逐步升高,補齊了之前城市形态上的天際線斷帶。
多維 複合 開放
規劃總體思路确定之後,本案在不同尺度距離之間分析項目地塊的城市界面形象,從近人尺度,到街區尺度,到城市交通視角,我們都希望以一種垂直向上,蓬勃生長的姿态去展現城市更新後的地塊活力。懸挂的建築體量和層層爬升的綠化空間,不但将三陽路垂江綠洲的自然生态感擡升到空中,同時釋放了更多的首層空間。結合西北街角的城市公共廣場,下沉廣場空間與地鐵7/14号線結建設計,從負三層到地面層,被打造成了一個從公共交通空間到城市慢行商業街區的無縫聯系立體樞紐。
場地中央的“城市核錨點”,不但提升了社區中心的服務配套功能,也為居住人群提供了一個空中會客門廳:居民可以直接從地鐵站台層通過地下商業到達“錨點”,乘電梯上至四層後經過屋頂花園平台和廊橋歸家。在保證居住人口歸屬感和獨享性的同時,“錨點”的設置也使得首層的慢性街區得以保持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中心廣場東側的TOD上蓋超高層塔樓,是極具未來引領意義的多功能立體城市。本案将塔樓分别從豎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上進行切分。
南側部分結合TOD和空中連廊,主要分布公共文化和商業樓層,在中部裙樓設置有商業空間,并以公共露台進行上下分區,結合“三陽設計之都”策劃理念,在未來可引入創意工作室及文化藝術類的商業品牌。這樣的空間拆分,能夠使得塔樓的裙房區域形成一套商辦生态圈:底層結合公功空間設置的生活配套商業區 中段結合空中連廊和“城市核”打造的創意商務區。
辦公和酒店以獨立高層方式單獨設立在地塊的最西側,靠近解放公園支路,180米的高度是地塊内的制高點,也是天際線過渡至南側220米塔樓的最後一個梯段。首層的架空空間與TOD地下商業帶的盡端相連,城市人流可以直接從軌道站台層通過東西向地下商業帶和垂直交通,到達三層的公共平台區,并與過街天橋銜接,形成了除居民空中步行系統以外,另一條的立體公共慢行系統。
全天候24小時的慢行商業街區,結合了老城區裡分巷弄的城市肌理,以一條主街串聯兩側的支巷。中心放開的城市廣場,在節日和特定時間段也能夠作為夜市和公共活動區域。
城市增益
更新後的三陽路片區,不但提升了城市居住的品質,同時補齊了TOD帶來人流增量後的功能不足。多維度的城市生活平台,在高度上,以“分流而不隔閡”的分層方式解決了公共人流,商業人流,和居住人流的動線問題。釋放出來的地面空間所營造的慢行街區系統,也是對過去的老城煙火氣息的當代回應。
開放社區一直是城市生活形态的一個實驗命題。解決好各類人群在城市中不同時段,不同空間中的需求,是設計的起點。而社區給城市帶來的增益,是城市更新時我們深度思考的動機。
資料來源、版權所有:上海都設營造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