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原草送别白居易

原草送别白居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2:15:30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原草送别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1

賦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隻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釋

1.賦得:借古人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6.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原草送别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

《賦得古原草送别》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賦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别友人時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曆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此詩作于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原草送别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3

《賦得古原草送别》節選

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着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确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原草送别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4

白居易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主要作品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隻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确。為使主題更明确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并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内臣、大夫、将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閑适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内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适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适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适”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态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争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于白樂天詩雲”(龔頤正《芥隐筆記》)。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着,大略相似。谪居黃州,始号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迹。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緻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

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産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内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 創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作品風格

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白居易轶事典故

自釀美酒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衆,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餘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曆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素口蠻腰

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賣掉那匹好馬并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将去,其辭也苦;駱将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