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把孩子好動視為不老實、調皮、不遵守紀律,對好動的孩子加以種種限制,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依然我行我素,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于孩子好動背後所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不了解。其實好動隻是表面現象,而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才是重點。隻有先弄清楚孩子好動背後的心理需求,然後再有針對性的加以引導,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一般來說,孩子好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探索心理
好動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表現。他們什麼都要看一看、摸一摸、動一動,對周圍的事物感到新鮮、好奇和不理解,還會接觸各種各樣聞起來。他們在通過自己的動作感觸我們成人早已習以為常的東西,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和了解各種事物或者環境。而我們成人卻把這些探索行為看成是好動。
2.性格差異
人的性格和氣質生下來就會有所不同,所以造成孩子對人、對事的态度不同。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是活潑好動的性格,情緒和專注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容易靜下心來做事情。年齡越小這種性格特征就會體現得越明顯。
3.取悅心理
每個孩子都有被接受、被尊重,喜歡得到别人贊揚的心理需求。很多孩子之所以好動,就是想用這種方式來取悅父母,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贊賞。特别是當孩子這樣做曾得到過父母的贊揚時,這種行為就會更多。比如,當孩子會爬到椅子上時,父母看到後感慨“孩子長大了”。孩子以為父母在表揚自己,于是為了得到父母的再次贊揚,這種行為就變得更多了。
4.補償心理
父母平時也工作忙,無法多陪伴孩子,孩子的被關注心理得不到滿足。因此,當父母在家時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唱歌、跳舞等。而當這些行為得不到父母的關注與表揚時,孩子就會做出不适當的行為,如跳來跳去、吵吵鬧鬧等。
5.精力過剩
小孩子的精力都比較旺盛,正處于跑跑跳跳的年紀,可是由于現在大多孩子活動機會少,活動量小,從而導緻無法消耗過剩的精力。于是,孩子隻好在自己家裡尋找可以運動的機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