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詞,古已有之。
《周禮 春官 樂師》中說:“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彼時,“國學”還隻是指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
後曆經數千年社會發展與朝代更叠的變遷,“國學”也逐漸從“小學”(專為貴族子弟設置的初級學校)演進為高等學府——專指“太學”、“國子監”等,教育範圍不僅涵蓋國内各階層、各民族學生,還接納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内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在當時西學東漸的浪潮中,一些文化大家為保護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而開始與西學論戰——此時,梁啟超、章太炎等人便提出了“新的國學概念”,以此指代“相對于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主要指“小學”:含訓诂、文字、音韻;及“經學”,含經、史、子、集等。
後國學的範疇愈加廣博,分類的方法也發展到多種多樣——
以學科分,則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以思想分,分為先秦諸子及儒、道、釋等,同以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他居從屬地位;
以四庫全書分,就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
而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就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現如今我們所提的“國學”,内容就更加的廣泛,是指以先秦經典、諸子之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及與之并行的漢賦、六朝骈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并曆代史學等的一整套獨特、系統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而從廣義而言,“國學”就涵蓋了中國古代和現代一切優秀的文化與學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