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一組比較複雜而常見症候。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物質的追求欲越來越大,暴飲暴食、應酬喝酒、工作熬夜、脾胃負擔、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心理健康等問題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出現了一些複雜的症狀,吃了很多補陰、補陽、補氣、補血的藥,都沒有改善,反而越吃越遭,醫生告訴你這是“虛不受補”,真是這樣嗎?
有些人會出現耳鳴健忘,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咽幹口罩,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夢失精,女子經少,手質紅,舌苔少等肝腎陰虛的表現。
有些人會出現一年四季都比别人怕冷,特别是手腳冰涼,腰膝或下腹部冷痛,吃點涼的就容易腹脹腹瀉,甚至每天大便都不成型,早上起來照鏡子眼睑或者顔面部容易水腫,久坐之後下肢容易浮腫,伸出舌頭一看,舌體淡然,感覺舌頭占滿了整個口腔,舌苔也是白滑的,一伸舌頭,口水就往下滴等脾腎陽虛的症狀。
還有些人呢,表現為頭暈目眩,不想說話,說話感覺很耗力氣,神疲乏力,動不動就出汗,失眠,心悸,身體瘦弱,面色唇色淡白,或者面色萎黃,伸出舌頭一看,舌質很白,沒有多少血色等氣血兩虛的情況。
更有甚者,以上三種症狀都有!那又是什麼情況?
如果以上三組症狀都有,是陰陽兩虛、氣血虧虛、虛實寒熱錯雜共見的一種複雜病機,中醫如果把握不好,常易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
出現這種困境時,該如何破解?
張景嶽《景嶽全書·虛損》雲:“凡虛損既成,不補将何以複?而有不能服人參、熟地及諸補之藥者,此為虛不受補,何以望生。”直白的說就是:“虛不受補者,為不治”!
難道“虛不受補”,就不治了,沒有别的辦法了嗎?
首先,什麼是虛不受補。所謂“虛”,即由于五髒功能衰退,出現氣血津精的虧損。治法當遵《黃帝内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之法。
“虛不受補”一詞,最早見于清代陳士铎《本草新編》:“或疑需用補劑,是虛病宜于補也。然往往有愈補愈虛者,豈補劑之未可全恃乎。籲!虛不用補何以取弱哉。 愈補愈虛者,乃虛不受補,非虛不可補也。”
由此可見,虛不受補并非不可治,而是方法不對!
“虛不受補”者,會有哪些表現?
很多有以上症狀的粉絲們反饋:虛的問題确實有,但是越補越虛!越補胃口越差,仔細看他們的處方你會發現,用藥均以滋補、峻補的“人參、熟地、鹿茸、阿膠”等為主。
而滋補藥容易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内經》雲:“五髒者,皆禀氣于胃,胃者,五髒之本也。”可見,任何損傷胃氣的藥物,不僅會影響藥物本身的吸收,同樣會影響食欲的正常消化,所以會越補越虛,越補脾胃越差!
面對這種情況,張仲景如何處理?
張仲景在治療“心悸、衄、腹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等陰陽兩虛、寒熱錯雜病症時,并未用大量滋補藥,隻用了甘溫、酸寒的小建中湯(即膠饴加桂枝湯),用藥極為精簡,令人歎為觀止!
那麼,本方為何能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黃帝内經·靈樞》雲: “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洩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将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久不已,因而洩之,則五髒氣壞矣”。
張仲景用甘溫的桂枝湯加饴糖而成小建中湯,即取《内經》甘溫建中和陰陽之意。
《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欲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即是對仲景此處應用小建中湯正中病機的贊許。
後世也對張仲景的作為群方之冠的桂枝湯給與了高度評價:“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内證得之,化氣調陰陽。”
所以,對于陰陽兩虛寒熱錯雜的複雜病症,應少用滋補,當以甘溫建中,平補陰陽為法。
還有一些人,服用補藥之後,容易上火、腹脹、痰多,看看他的方子,皆是溫陽、補氣、補血之藥。
陰陽是既對立又互為根本的一組矛盾體。
陽虛一味地補陽,則會助熱傷陰,陰虛一味地滋陰,則會苦寒傷陽。
氣虛一味地補氣,則會氣滿壅滞,血虛一味地補血,則會滋膩氣機。
這種補而上火,補而生痰,補而腹脹的虛實夾雜情況,應該如何破解?
且看醫聖張仲景的腎氣丸(也叫桂附地黃丸)。
《金匮要略》:雲“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腎氣丸主之。”
桂附地黃丸中,有大劑地黃、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腎之陰,有少量附子、桂枝補脾腎之陽,畢竟有虛實夾雜的存在,故有适量澤瀉、丹皮、茯苓洩肝脾腎之實。
因為張仲景明白,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故于大量補陰藥中,加入少許補陽藥,以生腎氣。
正如柯韻伯在《傷寒來蘇集》中所雲:“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
澤瀉、茯苓、丹皮的應用:
正如後世清代大家吳瑭《醫醫病書》所言:“如有實證礙手,必當先除其實,不然虛未能補而實證滋長矣。古謂:症有三虛一實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蓋謂虛多實少,猶當先治其實症也。”
所以,分析張仲景八味腎氣丸可知,對于陰陽兩虛、寒熱虛實錯雜的複雜病症,以“補中有瀉、扶正祛邪兼顧”為法,可切中病機。
有沒有切合文章開頭說到的三組“陰虛、陽虛、氣血虧虛症狀共見”的方子呢?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方子——薯蓣丸,也是出自張仲景。
薯蓣丸組成:薯蓣,當歸,生地,川芎,白芍,阿膠,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大棗,神曲,幹姜,桂枝,防風,柴胡,桔梗,杏仁,麥門冬,豆黃卷,白蔹。
張仲景對薯蓣丸證治描述:
“虛勞,風氣百疾,薯蓣丸主之。”
描述雖然簡介,但是延伸來看,薯蓣丸的主治範圍其實很廣。
虛勞其實是指先天禀賦不足、後天失養等原因導緻的以髒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日久不複為主要病機,以五髒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慢性虛弱證候的總稱。
對于陰陽兩虧,古人雲:“欲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則氣血弱,故薯蓣丸以建立脾胃中氣為立方之本。
精研本方發現,薯蓣丸實則涵:補虛、祛邪、解郁三法,正如陳修園所雲:三綱鼎足為此症不易之準繩!
(一)補虛之——益氣建中,調和陰陽:山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大棗,神曲,豆黃卷,幹姜。
薯蓣丸用山藥作為君藥,取其甘平健脾益胃之效。
山藥:味甘,平。歸脾、肺、腎經。
有補脾肺腎氣、益脾肺腎陰之效。
多用于治療肺脾腎氣陰兩虛之證,屬藥食同源藥物。
《神農本草經》: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本草害利》:山藥,一名薯蓣,益氣強陰,治虛損勞傷心脾,長肌安神,清其虛熱,除瀉利。
《本草備要》:補脾肺,澀精氣,色白入肺,味甘歸脾,補其不足,清其虛熱。
可見,山藥的主要作用是養脾胃氣陰,脾胃氣陰足,則虛熱清,洩瀉可止。
人參,甘溫,大補元氣,是五髒之氣最常用的補氣藥之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有論述,此不贅述。
氣血兩虛者,脾胃亦見虛弱,脾虛最易濕困,《黃帝内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術健脾燥濕。
白術,味甘、苦,性溫。
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止瀉之效。
《本草備要》: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在血補血,在氣補氣。無汗能發,有汗能止。
《撮要》雲:白術,味辛甘。入足太陰經。功專除濕益氣。得枳實。能滌飲消痞。無濕者禁用。
所以,薯蓣丸用白術,實則取其健脾氣,燥濕之功,加強山藥、人參補氣之力,又可燥濕,可謂一舉兩得。
用茯苓、甘草、大棗,與人參、白術配合,為補脾氣之名方四君子湯。
《思辨錄》中雲:白術為脾家準對之藥,得茯苓可相協而利水,水行則滿痛必除,甘草乃白術補虛之佐使,姜棗調營衛,使邪無所容。
所以,茯苓即可以輔助白術健脾,又可以協同白術利水濕,而仲景重用大棗、甘草,也是加強白術補氣建中之力。
《内經》有“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論。
陰陽兩虛者,此論用之甚妙,方中用幹姜,正取其“辛甘化陽”之用。
幹姜,味辛,性溫熱。
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多用于脾胃虛寒證。
《撮要》雲:幹姜,入手少陰足太陰經。功專逐寒邪而發表溫經。燥脾濕而定嘔消痰,開五髒六腑,通四肢關節,宣諸絡脈。
《崇原》雲:陽明為太陰之府,故幹姜治脾,生姜治胃,髒腑者,子母之謂也。
所以,用幹姜取其辛溫散中寒、辛甘化陽氣之性。
脾虛則食不化,故用神曲,取其消食化積之效。
脾胃虛則濕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用豆黃卷取其除濕升清陽之職。
以上一組藥物,旨在甘溫益氣建中,緩補平調陰陽,防小建中甘溫建中之意。
(二)補虛之——滋陰養血溫陽:當歸,川芎,芍藥,幹地黃,麥冬,阿膠。
氣血兩虧,四君子湯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幹地黃為四物湯補血,兩者合方稱為八珍湯,有氣血雙補之效,可治療氣血不足之證。方中以四物湯加麥冬、阿膠,是為增強滋陰補血之效。
(三)祛邪之——祛風散邪,攻補兼施:柴胡,防風,桂枝。
疾病的常見傳變規律是,六淫邪氣先犯三陽,再陷三陰,故以桂枝散太陽風寒,用防風去陽明之邪,用柴胡去少陽之邪,邪去則正安。
薯蓣丸中用桂枝,配芍藥、甘草、大棗,取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調營衛,内證得之,化氣和陰陽”之意。
桂枝,配幹地黃,阿膠,麥冬,山藥,茯苓,取腎氣丸“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之意。
所以,用桂枝的目的,既解太陽之邪,又與幹姜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皆有辛甘化陽之意。
氣血兩虛者,血虛易生内風,正如薯蓣丸原文“虛勞,風氣百疾”,虛勞者,多氣血陰陽俱虧,易生内外風氣諸疾,故用防風祛風。
防風,辛,甘,溫。歸膀胱、肝、脾經。
有祛風勝濕之效,可去内外之風,為風中潤劑。
與桂枝合用,即可去其溫燥之弊,又善治虛中夾風之病證,如《金匮》侯氏黑散、續命湯中皆有桂枝配防風的縮影。
《神農本草經》雲:防風,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
《本草經疏》雲:防風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
所以,方中用防風,主要是配合養血藥四物湯養血祛風。後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論,應該也是受到張仲景養血祛風法的啟發。
(四)解郁之——行氣散結,補而不滞:桔梗,杏仁,白蔹。
面對陰陽兩虛、氣血兩虧、寒熱虛實錯雜的複雜病症,治療當遵循:“虛則補之,損者益之”、“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準則。
而服用補藥最常見的情況是“虛不受補”,在薯蓣丸諸多補益藥中,應用桔梗、杏仁、白蔹、以及前面提到的柴胡,目的是疏通氣機之郁滞,消除“補氣壅中、補血滋膩、補陰礙胃、補陽上火”的虛不受補表現。
簡單總結:
陰陽兩虛、氣血兩虧、寒熱虛實錯雜共見的情況,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這種複雜病機,與張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虛勞病篇》中所描述的虛勞病病機極為相似,而篇中所載的薯蓣丸組方嚴謹,内涵甘溫益氣建中、緩補平補陰陽、滋陰養血溫陽、行氣解郁散結等法,為現代疾病治療時出現“虛不受補”的困境,提供了解決辦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