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被诟病許久,今年尤其激烈。
前陣子的古裝醜男,就掀起一波童年經典的反向安利。
審美降級,似乎已經成了古裝劇一個現象級問題。
若往深了挖,一篇文章恐怕難以道明說盡。
索性就隻看最直觀的一點:像不像。
還記得前些日子看《嘉南傳》,看得飄一臉問号。
女主姜保甯(鞠婧祎飾)好歹也是自小在深宮長大的嘉南郡主。
結果,動不動就坐桌子、靠柱子。
走起路來,甩手晃肩,蛇形走位。
連旁邊的婢女都比她像大家閨秀。
唉,又一部披着古裝皮的現代劇罷了。
小成本古裝劇,尊重觀衆智商的良心精品,有,但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粗糙的服化道和半永久棚拍。
而大IP古裝劇,畫面制作雖有看得見成本的精美。
但似乎背負的期待越高,越容易落入選角不适配的窠臼中。
一言以蔽之:古裝劇沒有了“古味”。
更糟心的是,這樣的古裝劇,越罵,越火,越多。
好一個虛假繁榮的古裝市場。
前陣子古裝醜男被嘲出圈,我們常感古裝市場日漸式微。
而所謂古裝醜男,身上似乎都有一個通病——
割裂感太重。
這種割裂感體現在演員與古裝扮相上。
先來看看适合古裝扮相的長相需要具備什麼“硬件”。
概括起來,大緻就是一個“正“字——
長相周正、臉型流暢、五官量感正好,且骨量充足。
最典型的古裝男神,比如,“天涯四美”“南焦北古”等,大多符合上述條件。
對稱度高,是适合古裝扮相的重要條件。
而反觀現在被诟病的古裝男演員,大多就是敗在“正好”二字上。
不是臉型太長,就是線條凹凸太過,不夠流暢。
比例失衡,五官量感過大或過小,也會破壞這種美感。
比如,眼睛立體度不夠,需要暗黑系眼影來湊的于小彤。
說來怪可惜的。
少年時期的于小彤五官量感雖小,但臉型流暢收窄,搭配起來量感适中。
而長大後臉部骨量變大,五官量感卻沒變,導緻臉部留白太多,太小家子氣。
加上濃墨重彩的一撇劉海後,實在慘不忍睹。
五官量感小還有一個例子,邢昭林。
臉型不流暢,且五官量感小,隻歪不正。
但,是不是骨骼感重就好呢?
也不是。
量感太重、下颌過寬,一樣産生反效果。
比如楊祐甯,寬下颌、五官量感過大,豪邁粗犷,哪有古裝美少年的樣子。
而我們常說的古裝美男,既有相貌上的共性,氣質上也有古典味。
文弱書生如公孫策(任泉飾),眉眼溫和、書卷氣十足。
臉部骨量充足,中和了五官帶來的柔美。
病嬌美男如歐陽明日(喬振宇飾),溫潤如玉。
眼波流轉間,有我見猶憐的易碎感。
翩翩公子如花滿樓(張智堯飾),不笑時嘴角也微微上翹,讓人心生好感。
張智堯的嘴唇尤其有辨識度。
招牌歪嘴笑,更添一絲風流韻味。
小魚兒(張衛健飾)的靈動機敏,則得益于張衛健那頗具靈氣、水汪汪的雙眸。
發現沒?
這些風華絕代的古裝美男,之所以能成為時代記憶。
不僅在于演員長相周正,符合古裝劇對演員長相硬件的嚴苛要求。
更在于,演員的五官特征,能映襯出角色個性,還能起到為角色增色的作用。
這也是如今有些古裝劇,演員長相與角色之間存在割裂感的症結所在。
不信你看。
猜猜這位小哥是什麼身份?
答案是:
土匪。
出自小成本翻拍劇《花好月又圓》,原版是無數人的童年經典《上錯花轎嫁對郎》。
這白淨稚嫩的臉龐,自稱土匪,恐怕連自己都不信。
當下古裝劇選角之大膽,魔幻至極。
在“顔值即正義”的古偶市場,頻頻出現演員長相、扮相不足以支撐美男角色的事故。
就算長相過得去,氣質與人物也不貼臉,更别提增色了。
當國劇紛紛擠向古裝市場,想分一杯羹時。
卻連選角這種最基本的審美都丢失了。
演員外貌條件與古裝不契合卻硬演。
既難為了對手演員,也毒辣了觀衆的眼睛。
演員長相和妝容适配古裝,是古裝審美最基礎的一步。
更進一步的,是儀态。
開頭說的,演員沒有古典味,其實是儀态不夠舒展優雅。
圓肩、駝背、脖子前傾……
這種儀态問題在很多古裝劇中并不罕見。
楊幂算老脖子前傾人了,這個壞習慣在新劇《斛珠夫人》中依然存在。
通常有舞蹈功底的演員,在古裝劇中更能凸顯優勢。
芭蕾舞專業出身的羅雲熙。
芭蕾舞的輕盈靈巧,使得羅雲熙的身段動作,也更為舒展仙氣。
但也不是每個學舞之人,都擁有優雅的體态。
同為芭蕾舞專業的徐開騁,就有儀态上的瑕疵。
稍有懈怠,就會出現圓肩、聳肩的問題。
加上身材威猛壯碩,一不小心就熊化了。
還有《國子監來了個女弟子》的男二任豪。
脖子前傾、駝背嚴重,毫無世家公子哥的精氣神。
有的古裝醜男在硬性條件上吃了虧,有的則在儀态上栽了跟頭。
金瀚的古裝扮相其實算不上醜,雖然眼型狹長,眉眼部分不夠立體。
但勝在臉型流暢、鼻梁筆挺,在古裝劇中算不上突兀。
但,出演《君九齡》中的京城美男、成國公世子朱瓒一角,還是引起群嘲。
除了外形與美男不夠匹配外,形體上也毫無氣派風度可言。
騎個馬都佝偻着背,畏畏縮縮。
對比下焦恩俊扮演的展昭騎馬。
什麼叫降維打擊,一目了然。
早年的古裝劇,演員大多形态舉止準确,風度翩翩。
14年前的《龍遊天下》,國主楚天佑的扮演者王燦,可謂行走的儀态教科書。
不管站立還是坐下,動作幹淨利落。
内緊外松,表面給人氣定神閑之感,實際上肩部和腰部暗暗發力。
左一為王燦
背部直挺、肩頸開闊,頗具國主的威嚴和風範。
講話時,頭部和手部也會根據台詞,配合着給出相應的反應。
或微微颔首,或輕輕擡頭,舉手投足間都透着古典韻味,仿佛從戲曲中走出來的俊美小生。
如果說,古裝男演員,儀态上講求的是舒展二字。
女演員,則要端莊穩重。
古代社會對女子的禮儀要求極為嚴苛,對應到古裝劇中,女演員在禮儀上的要求更繁瑣。
練習走姿、站姿、坐姿、行禮等,算基本操作。
既講究速度、節奏,比如,行走時起步慢、停住前也急不得。
同時還要保證移動的穩定性。
有心者,還會提前适應踩花盆底、戴長指甲。
把角色習慣帶入生活,直到形成肌肉記憶,才能在劇中“運行自如”。
周迅在《如懿傳》開拍前,就有意做長指甲,提前走進角色,以建立表演的信念感。
到真正開拍時,這種熟悉感和行為慣性,才更能幫助自己貼近、直至融入角色。
看到這,可能有人要為鞠婧祎鳴不平。
如果說,拿《甄嬛傳》《如懿傳》與古偶比,有些欺負人。
那看看同為古裝偶像劇的《上錯花轎嫁對郎》。
與《嘉南傳》的姜保甯(鞠婧祎飾)個性相似,李玉湖(黃奕飾)不僅性格古靈精怪,而且善武。
就拿李玉湖的站姿來說,雙手輕搭在腹前,以示端莊。
即便大笑,也是欠身掩面而笑。
更何況,古偶劇本就不該成為古裝劇演員儀态不達标的擋箭牌。
一部古裝劇,比起大衆對服化道的關注,儀态常被忽略。
但論建立起角色的真實感,營造古典氛圍,其實儀态還更重要。
在《我就是演員3》中,張檬扮演《少年天子》裡的皇後,卻沒呈現出蒙古貴族該有的身份與舉止。
因此遭到原扮演者郝蕾的質疑。
我不相信你們是貴族
她們是真正的蒙古貴族
所以她的儀态
是從小就被訓練出來的
但是那種從小被訓練的儀态
是你幾乎上半身是不動的
古裝之所以對演員形态要求更高,就因為古人講究禮儀,“坐”“立”“行”上,都有許多規範講究。
而古裝劇,多少是講述以古代為背景的人物的故事。
神态形體,其實是表達人物身份背景,還原當時生活場景與社會面貌的手段之一。
如果做不好這點,古不古,今不今的,古裝劇原有的魅力就會被大大削減。
粗制濫造,随意糊弄,白白浪費了這一劇種。
近幾年古裝劇頻出,卻難出高質量爆款,古裝市場日益疲軟。
不僅是古裝扮相和儀态拖了後腿。
更在于,很多古裝劇成了流水線産品,同質化嚴重——
造型逃不過“披發、中分/丸子頭、紗裙、素簪/發冠”四件套。
劇情爛俗梗也被不斷重複使用:
罰跪必下雨、女主摔倒永遠能被男主攔腰抱住等。
張衛健在一場演講中講述古裝劇慣有套路
就算是翻拍前人佳作,也一樣被吊打。
不光造型降級,就連那些個性鮮明的經典角色也變了味。
還是那部《花好月又圓》。
從造型、角色、劇情、拍攝場景,全方位把《上錯花轎嫁對郎》拉下神壇。
原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李玉湖和杜冰雁的造型設計。
造型為角色性格服務,一個靈動,一個端莊,一張同框圖便一目了然。
到了翻拍版裡,對标杜冰雁的郡主陸英瑤(孫安可飾),造型上肉眼可見的寒碜。
而對标李玉湖的小丸子(李庚希飾),依舊是極簡編發和廉價發飾。
造型敷衍得出奇一緻,角色的身份和個性更是無從顯現。
除了造型拉垮,人物也集體降智。
原版中杜冰雁外柔内剛,既能舞文弄墨,又能千裡尋夫。
而翻拍版則是把她塑造成無腦“花瓶”。
發現自己被土匪帶入營地,不是沉着應對想辦法出逃,而是大張着嘴、嗷嗷哭了起來。
辦法倒也不是沒想過,結果憋了一夜,第二天竟直接向土匪求放過。
作為觀衆,除了感慨又一部經典被毀之外,隻能祈求翻拍劇别對自己的白月光下手。
可,比一部經典被毀更令人窒息的,隻有下一部經典。
按理說,翻拍劇雖難以超越經典,但珠玉在前,即使照葫蘆畫瓢,也不至于全面降級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
這也正是當前古裝劇的吊詭之處——
拍攝條件提高了,質量反倒跟不上。
選秀落幕,古裝劇成為新晉造星廠。
每火一部,準能捧出新流量。
古偶劇、仙俠劇捧出的流量多了,古裝劇也就成了一夜爆紅的流量密碼。
随之而來的,是古裝劇淪為了可複制的快速消耗品。
鐵打的造型和人設,隻為捧出流水的新流量。
可當捧新人、吸流量成為古裝劇的主要目的時,花在打磨劇情和角色上的時間以及創作空間,勢必被擠壓。
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營銷,并以此轉移公衆,對模式化古裝劇的注意力。
這種功利浮躁的風氣,無疑破壞了古裝劇市場的生态。
也正是在這種模式化運作下,古裝劇才成了古裝醜男的培養皿。
對演員來說。
自身與古裝扮相的不适配,終究受限于硬性條件。
而儀态上的不足,本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将演員與角色氣質上的“不契合”變成“相融合”。
然而,在當前虛假繁榮的古裝市場下,卻沒人願意花這個“笨”功夫。
慢工才能出細活。
當年一部《紅樓夢》,光準備就準備了一年。
87版《紅樓夢》導演王扶林
而現在。
求量不求質的流水線古裝劇,充其量收獲一波粉絲集體狂歡制造的,言過其實的吹捧外,還能獲得什麼。
并非飄厚古薄今。
隻是看到曾經經典頻出的古裝劇,如今隻能淪為捧人工具。
不免讓人唏噓。
更怕的是,把虛假繁榮當真,将審美降級看作正常。
久而久之,經典成了絕唱,才是真的可悲。
這群在古裝市場閉門造車的人,該醒醒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