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新版曆史教學設計

新版曆史教學設計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7 17:40:41

高中曆史部編版:中外曆史綱要(上)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教學理念

曆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所以在曆史教學中要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人為本,始終貫穿發展學生曆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本着這一教學理念,我認真研讀了2017版新課标,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這課作為《中外曆史綱要》上冊第1課,同時也是高中學生曆史學習的第一課,尤其要真正貫穿五大核心素養,不斷提高學生的曆史思維能力。

因此本節課我着重在兩個方面做好文章:

1.以唯物史觀為引導,同時結合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等視角,多層次多角度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2.采用審辯式教學方法,把曆史史實與史料的分類考證相結合,引導學生“追問質疑,證據為先”,對曆史概念進行解讀與理解。

二、教材分析

1、課标要求:

①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關系。

②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

2、本單元地位:

本單元的标題是《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從全球史觀看,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相對于世界其它幾大曆史文化系統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多源、一統的格局鑄就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便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從而更好地認識中國的國情。

從唯物史觀看,人類曆史經曆了不同生産方式的變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态的演進,而本單元内容涉及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初期秦漢時期三個階段,便于學生認識中國曆史發展的規律。

從文明史觀看,本單元内容涉及史前社會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時代初期夏商周、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和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形成時期三個階段,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中華優秀文化和獨特文明的繼承發展性。

所以本單元是中國古代曆史的開篇時期,地位比較重要。

3、本課地位及主題: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是本單元第一課,本課從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從部落到早期國家夏朝的建立,再到商周時期曆史的發展,清晰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夏商周早期國家的形成發展也是中華文明奠基的全過程。

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因此學習本課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所以,我從同學熟知的唯物史觀角度出發把本節課的主題定為兩個層次,一是引導學生學習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史前時代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時代的初期夏商周時期文明奠基的史實;二是透過這些基本史實,認識中國文明發展的特點“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和早期國家的發展特點。

三、學情分析

新版曆史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1

高一學生在初中初步學習過本課内容,對基本史實并不陌生,但由于初中曆史會考初三就已結束,初四一年所學的曆史内容基本遺忘,且作為會考基礎學科,在初中各學科的教學地位是較低的,學生不夠重視,所以隻是按照提綱簡單地背誦史實,缺少深入思考理性的認識。

再加上本課曆史時空跨度較大,概念較多,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枯燥,因此,需要老師對本課内容進行重新整合,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曆史學科素養。

四、教學目标

1.知識與技能:

能夠在時空背景中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早期國家産生發展及其特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聚焦”、“史料閱讀”、“學思之窗”等欄目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加強時空意識、對“早期國家”等曆史概念進行曆史闡釋、通過神話、傳說、信史等提高史料實證意識,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

3.情感與價值觀:

使學生在掌握曆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曆史發展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時序意識和時空概念,幫助學生初步獲得對曆史發展的整體性認識;通過對中華優秀文化和獨特文明的傳承,使學生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是曆史發展的結果,從而更好地認識中國的國情。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早期國家産生發展及其特征。

教學難點:“文明”、“早期國家”等曆史概念;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

六、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本課主題和曆史課改要求提高曆史思維和素養的精神,我對教學内容進行了整合,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整合為兩個環節:一史前時代——中華文明的起源;二文明時代的奠基——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建立。

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一)時空坐标法:通過構建時空坐标,幫助學生梳理基本史實,并建立時序意識和時空概念。

(二)曆史概念解讀法:通過提供神話、傳說、考古發現和信史時代的相關史料,使學生形成直觀的感受,提高史料實證意識、史論結合能力和曆史解釋能力。

七、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新版曆史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2

夢想,人類前行的動力,從遠古到現代,從蒸汽機到互聯網,人類社會發展的曆程,也是追尋夢想的曆程,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有着最古老的文明,我們有過輝煌,也曾經曆苦難,但是夢想一直照耀我們前行。今天的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我們在鑄造新的輝煌,這是一個充滿機會與夢想的時代,銘記夢歸處,不忘來時路,我們将帶你回到遠古時代,聆聽我們祖先最古老的故事……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我們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同時通過直觀的畫面改變,把學生從現實拉到遠古的曆史中,從而引出本課的課題。

2.講授新課:

環節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概念解讀:文明

設計意圖:根據标題,使學生明确文明的内涵與外延,為下面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做好鋪墊。

呈現問題1:人是怎樣産生的?關于人類的起源問題,我們經曆了從“神話、傳說”到“科學”的認知過程。而緊接着根據進化論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從猿轉變到人的最關鍵原因是什麼?

呈現問題2:中國史前時期曆史的分期?其劃分的标準?

設計意圖:

第一個問題運用直觀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明确史料的分類,鍛煉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而“從猿轉變到人的最關鍵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想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思考,認識勞動使猿的上肢逐漸解放出來,推動了人的産生、生産力的發展;并且為下一問題史前時期時間劃分的标準埋下伏筆。所以當第二個問題提出後,學生很容易得出劃分的标準是根據人類勞動時生産工具的制作技術不同,并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

呈現問題3.課本P2頁《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有哪些主要的古人類?其分布的基本特點?從下面的圖片和文字可以獲知古人類的哪些信息?說明了什麼?

設計意圖:使學生熟悉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鍛煉學生識地圖、圖片能力,并通過圖片等史料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請看史料:

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 ——《白虎通義》(神話傳說)

探究:依據史料,分析促使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變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設計意圖:使學生學會二手史料和一手史料相印證,進一步認識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從采集時代過渡到農耕時代,原始農業産生了,生産力進一步發展。

指出,随着新石器時代到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呈現問題4.根據下列表格,結合課本第3-4頁圖片,概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特點?

設計意圖:其一通過表格的形式把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概括起來,使學生閱讀起來課本感覺基礎知識不是那麼繁複,然後在老師引導下練習概括類題目的答法,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其二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規範思路時,繼續貫穿唯物史觀,從生産力推動生産關系,進一步經濟影響政治影響思想文化的發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分層次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又為文明時代到來文明的表現埋下了伏筆。同時進一步總結歸納認識史前時代的依據是神話、傳說、考古發現(主要),使學生具備考古意識和史料實證意識。

環節二:早期國家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孕育”

概念解讀:國家

引導學生,談談何為“國(國)”?

“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解讀我們熟悉的“國”的内涵,在此基礎上,呈現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關于“國家”的史料,使學生明确國家是建立在地域關系的基礎上并和公共權力的結合體,這樣區别于下面要講的“早期國家”這一概念。

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 ——《史記·夏本紀》

“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戰國策·燕策一》

思考:關于啟的繼位為什麼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反映了政治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設計意圖:其一領着學生學習課本學思之窗欄目,使學生明确由

于曆史書寫問題,不用的史料對同一問題描述是不同的,使學生在分析史料時同時要關注作者及其時代背景等。其二使學生明确夏朝啟的繼位,用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禅讓制。

史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是為小康。

——《禮記·禮運》

思考: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禅讓制的實質?你怎樣認識這種轉變?

設計意圖:

(1)使學生明确曆史概念的内涵,并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你怎樣認識這種轉變這一問題旨在直接檢驗前一标題剛學的内容學生掌握的如何,能不能直接學以緻用。

二裡頭遺址考查圖片:

新版曆史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3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歸納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國早期國家的産生和文明時代來臨的表現,與開課初講的文明和早期國家的概念相呼應。

設計意圖:

(1)直接承接夏朝的文明,簡單呈現學生熟悉的商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文明,使學生進一步體味各方面文明的繼承發展性。

(2)重點突出西周的政治文明,一方面使學生明确通過“封邦建國”,達到“天下共主”;另一方面使學生明确西周政治裡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這種“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後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泾渭分明,從而進一步區分早期國家與國家的區别,同時也為下課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及其孕育統一,建立地緣關系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埋下伏筆。

3、感悟升華:

“實際上,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連續不斷的文明。……中國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斷。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北面,則為沙漠和大草原,它們起着很大的保護作用……因而,他們的文明更為連續不斷,也更為獨特——中國與歐亞其他偉大文明之間,有着較後者相互之間更為根本的差别。”

——節選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設計意圖:進一步明确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

4、結束語:解讀文明曆史 增強文化自信 ——李學勤

設計意圖:結束語是本課三維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價值觀的再次落實,在這裡我的設計是通過解讀本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的史實,從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促使中華優秀文化和獨特文明的傳承,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八、教學評價設計

學習拓展:

材料一:“相對于世界其它幾大曆史文化系統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發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系既相對穩定,又不是封閉的……中國文明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在數千年來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關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國的發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統的格局鑄就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蘇秉琦《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

材料二:“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唐朝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

“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 ——課本“曆史縱橫”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談談你怎樣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

設計意圖:教學設計評價題目應該緊緊圍繞本課的核心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奠基”來設計,而這一主題的核心特點即為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因此有必要利用課本課後“學習拓展”和下節課第10頁“曆史縱橫”的史料來引發學生的探究和思考,這樣不僅能使一二課曆史知識有效連接起來,增強學生利用曆史時空脈絡的發展對本課難點核心概念“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進行曆史解釋與解讀,而且能充分利用課本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史論結合的審辯性思維能力。

九、闆書設計

新版曆史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4

設計意圖:闆書設計,課堂小結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抓住貫穿本課的唯物史觀,宏觀展現随着生産力發展,中華文明在史前時代和文明時代的夏商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核心表現;同時,通過整合教材,提綱挈領,強化認識,并且為下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而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依據也從神話、傳說逐漸過渡到信史時代,這樣,在使學生明确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同時也貫穿了史料分類相關知識及提高了史料實證認識。

十、教學反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