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夢瑤 王詩玥
“很多人不知道,一塊普通的東阿阿膠要經過9天9夜、99道工序、842個工藝控制點的修煉,才能成膠。泡皮、刮毛、化皮……這些專業名詞的背後,也凝聚着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在東阿阿膠城的貢膠展館裡,講解員對阿膠制作的古法技藝娓娓道來。一個個用蠟像人還原的制膠工序,靜靜地向世人訴說着東阿阿膠能夠流傳三千多年的密碼。
在東阿,做出一塊阿膠,就像是打磨一張藝術品。制膠師傅為了不使熬膠技藝外漏,給每個步驟起了專用的名稱,從泡皮、刮毛、化皮到煉汁打沫、過濾、沉澱、出膠,再到切膠、晾膠、翻膠、擦膠……其中如果有一個環節出問題,阿膠的質量就難以保證。
“冬闆、春秋闆、伏闆,專指不同季節剝取的驢皮。”講解員介紹,冬季剝取的驢皮叫“冬闆”,質量最好;春秋季剝取的驢皮稱為“春秋闆”,質量次之;夏季剝取的驢皮稱為“伏闆”,質量最差。“在以前,阿膠隻能在冬季制作,想象一下,千百年來,每當冬季來臨,東阿人便不畏寒冷,來到北風呼嘯的河邊,在冰冷的河水中浸皮、洗皮,準備運回作坊當作原料。而此時,城中各處,早已爐火熊熊,青煙袅袅,濃濃的膠汁在鍋中沸騰翻滾,漸至黏稠,濃郁的膠香頓時彌漫于大街小巷。”
打沫(又叫提沫)專指阿膠制備中除去雜質的過程。當膠液達到一定濃度時,便兌入适量的阿井水。阿井水比重較重,這樣膠液内輕浮及細微的雜質便與水中的金屬離子結合成比重較小的絡合物懸浮于液面,由鍋邊向中央聚集。等上浮的雜質聚于鍋中央時用打沫瓢和打沫刀将上浮物取出,這一操作過程稱為“打沫”。一般1小時左右打沫一次。
提沫之後是挂珠。膠液濃縮至一定程度後,用膠鏟挑起,膠液呈連珠狀流下,這種現象稱之為“挂珠”。此時膠液流動的速度很慢,可根據膠液流下的速度快慢,判斷含水量。挂旗(又叫挂鏟)則是膠液濃縮至一定程度後,用膠鏟挑起,膠液粘附于膠鏟上呈片狀緩緩墜落……時至今日,阿膠繁複的制膠技藝仍舊被東阿阿膠嚴格傳承着。
現如今,東阿阿膠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曾經的皇家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五千年中華文明,三千載阿膠春秋,阿膠文化也在當下不斷傳承、創新,用科技助力民族智慧,變換的是新工藝,但不變換的是匠人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